-
05
“刻意摆拍”
同样的,许多摄影爱好者也有着“抓拍”比“摆拍”更***的刻板印象。似乎摆拍代表着僵化、顺从和生硬,而抓拍具有灵光一现、自然得体、巧思等。这或许来自新闻报道摄影给大家带来的巨大影响。。
事实上,在当代摄影的创作,艺术家们并没有许多人想象的那样对抓拍执迷不悟。
浅田政志
日本摄影师浅田政志的作品《浅田家》,是由创作者家庭成员“摆拍”而得的角色扮演摄影。
© 浅田政志,《浅田家》
廖逸君
摄影师廖逸君的《实验性关系》通过自己和男友的一系列摆拍摄影,探讨了两性互动关系。
©廖逸君,《实验性关系》
廖逸君的角色互换游戏,是超越了日常生活,反映两性关系的创作,为了达到这个表达的目的,人物关系几乎必然需要造出来的。浅田政志的家庭照中,“摆拍”才能成就角色扮演所带来的幽默感和家庭关系的精彩演绎。
“抓拍”除了在传统纪实中对决定性瞬间有意义之外,在当代的创作语境中,并没有天然比其他方式更加***。
-
06
“直接盗图”
如果说上面几种操作方式,你还能因为它们的创作属性比较明显,那么“直接盗图”可以作为摄影可以被接受吗?
我们先来看两组“盗图作品”:
雪莉·勒文
©雪莉·勒文,《沃克·埃文斯之后》,1981
©沃克·埃文斯,《阿拉巴马州农夫的妻子》,1936
苏文
法国收藏家苏文的创作方式是在垃圾堆里找废弃胶卷,并从中窥视一个“藏在胶卷里的中国”。
©苏文,《北京银矿》
©苏文,袖珍画册《双喜牌香烟》,选自《北京银矿》
《北京银矿》的照片是通过对垃圾回收站中底片的回收、冲印和在编辑,创造了一本通过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民间老照片的所展现的城市生活图谱。虽然在拍照层面,你可以描述为“盗用”,但这部作品的真正价值并不在于原作拍摄的内容,而在于重新组织和编辑后产生的力量。
乍一看,雪莉·勒文的《沃克·埃文斯之后》完全就是复制的沃克埃文斯的作品,看不出什么后再创造的成分,而如果你对后现代艺术有一定了解的话,还是很容易看出二者的区别——沃克·埃文斯的原作《阿拉巴马州农夫的妻子》的表达更多的是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的记录和背后折射出的社会背景,而雪莉·勒文的《沃克·埃文斯之后》则探讨的是摄影的原创性边界和复制属性。
因此,关于盗用,我们更应该关注不是它表面“是否盗用了”,而在于通过“盗用”所呈现的创作目的。上面的作品,甚至离开“盗用”就不成立了,想想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