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真摄影工作室而言,营销的途径也更加丰富了。由于主打“轻写真”,拍摄的前中后期工作得到了极大程度的解放,再加上模板化的拍摄流程,拍摄时间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从选购到拍摄再到出片,最快的甚至拍摄当天就能拿到成片,这样的速度优势十分便于产品在人群中传播。
线上渠道成为艺术写真类摄影工作室的主要营销渠道。
根据腾讯营销洞察的报告来看,作为艺术写真的主要消费人群,绝大多数90后是通过线上渠道了解产品信息,其中又有不少是被各社交平台上的用户自发分享吸引过来的。
与商家主动营销不一样的是,大量UGC内容能从用户的视角传递产品口碑,带给潜在消费人群除官方展示外更多维度的感受,创造良好、开放的“种草”环境。
在人们不断适应被安利、被种草的今天,KOC的力量不容忽视。
在小红书上,与照相馆关联的用户笔记多达4w+,用户自发分享让产品及口碑在人群中迅速传播。
02:走在钢索上的审美生意
不可否认,在年轻群体尤其是女性群体中,拍照成为了一件越来越受重视的事情,形式虽然外在,但却能带来内在的自信与价值满足。
而抓住了这一大痛点的商家,自然站在了把握主动权的一方,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价格。
根据商业摄影主流品牌的市场报价来看,目前以棚拍为主的摄影工作室的单张照片价格基本在百元以上,而成套系的拍摄套餐均价都已上千元;旅拍品牌的拍摄价格则要更高些,拍摄套餐的全款价格都在万元级别。
「淘拍拍」创始人王冲曾表示,传统摄影毛利率只有8%,但商业旅拍的毛利率可高达30%。
然而如此高的价格真的和拍摄作品的价值完全对等吗?并不,消费者会告诉你,走不完的是商家的套路。
二次消费已成潜规则
就在近期,一则社会新闻暴露出商业摄影行业的隐患。
今年10月,贵阳一名21岁的女生晓薇在一家影楼拍摄了艺术照,在选片过程中,商家用纠缠至极的营销话术让晓薇加到了100多张照片,而原本2000多元的套餐价格也因这些多选的照片飙升至16000元。
患有抑郁症的晓薇后续与商家交涉无果,心结难解,于是在家中服药身亡。
二次消费、隐形消费的消费陷阱在摄影行业中尤为常见,商家为了在行业竞争中生存下去,降价是最直接的获客办法,但这往往也是消费者上套的第一步。
为了保证盈利,大多数商家在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后会在选片环节进行再推销,店员一唱一和,夸赞不成就用激将法刺激消费。
大多数消费者都会因“好面子”、“被洗脑”、“难以拒绝”等多种心理因素被商家牵着鼻子走,商家便可以由此突破消费者的层层防线,实现二次售卖。
从加购底片到加购精修片再到精美画册制作,他们铺好了一个又一个大坑,只等着消费者经过。
尽管推销并不违反法律,但利用二次消费来痛宰消费者实现高盈利未免太悖于职业道德。原本是双方买卖自由的交易,在商家的花式操作下却变成了有失公平的强买强卖。
服务标准谁来定夺?
除被动消费外,摄影行业还存在着服务标准难以统一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消费者仍是弱势一方。
商家在做宣传时,常用专业模特或明星来拍摄样片以吸引顾客,向顾客传递出「你也能拍出这样的大片」的讯息。
但回到真实的影棚中,跌进幻想的广大消费者却醒的太迟。抱有的是对大片的期待,拿到手的却是流水线产出的敷衍成片。
对照片提出异议,商家只会用“审美差异”等冠冕堂皇的理由来搪塞你。
更有甚者,为了预防售后差评给品牌带来的不利影响,商家采用提前好评赠送礼品的方式来提高好评率,等到成片出来,消费者就算有一肚子委屈,也没地方诉说了。
脱离监管的跨国旅拍
再提到毛利率行业最高的旅拍摄影,出于高利润的诱惑,有绝大部分小型工作室也经营着此类业务,要控制成本,要尽多地接单,他们往往都没有完整的旅程计划,也没有能够接应的国外团队,甚至没能取得合法的工作签,像打游击一样,躲避着监管,靠运气经营着。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
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
商业的本质是逐利的,商业摄影也无法逃离其中,从短期来看,侥幸获得的利润能让人忘乎所以,但从长期来看,挑战概率注定走不远,一旦遭到管制,就会满盘皆输。
想要长久地且规模化地运营下去,早日走进阳光下才是唯一的办法。
03:结语
尽管商业摄影的前景可期,不容忽视的灰色地带却成为行业最大的污点。
从业人员的劳动成果固然值得认可,但回归到交易的本质上来,公平才是一切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