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作品得有一种“生”劲儿
《圆桌派》里窦文涛谈及演员表演时说到,演戏有时候和书法一样,讲究“熟后生”。你的字不能写得只是漂亮,你先熟了,但还得显着像第一次写字那样,写出那个生劲。你在演过很多部戏后,七情六欲都可以表现在脸上,这是业务技能,但这也只是一个阶段,再高一个阶段就是,你得像孩子第一次演戏那样,有一种生劲儿。我想婚礼摄影也是这样的。
婚礼摄影,无论从工作的流程,还是单片的技术经验上来说,都要经历一个由生到熟的过程。熟,代表着专业和经验,拍了几场和拍了几十场几百场,最后出来的照片成品自然会有不同。
从拍摄技术上来讲也是如此,布列松说:“你拍得头10000张,就是你拍得最差的照片。”如果换算成数码时代的照片,可能100倍不止,若再换算成婚礼摄影,恐怕1000倍不止。可见,即使能达到“熟”的阶段,已数不易了。
很多婚礼摄影师,可能都“死”在了“熟”的阶段,甚至大多在“半生不熟”的时候,就已经耗尽了热情,变成了被“经验”左右的快门机器。面对那些看起来极其相似的单个婚礼,摄影师很快就沦陷在别人或者自己的“套路”里,似乎这是一件最简单不过,顺理成章,理所当然的事情。我的确“认识”很多婚礼摄影师朋友,四五年前就小有名气,已经进入到了“熟”的阶段,如今再去看他们的照片,几乎和几年前毫无变化……
不断拓展的“朋友圈”
进入“熟”段的婚礼摄影师,在某个可大可小的范围内,都多多少少会有些名声,当名声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名声本身就变成了囚禁的无形牢狱,紧紧地把你固定在成名前的水平上。
在赞美声里面,我们已经很难再前进一步,我们开始相信自己真的就是最棒的。看看自己的朋友圈,如果你觉得里面大部分都是“不如”你的人,就代表你已经被“成功”囚禁了很久。
尝试加入新的圈子,或是在原有的圈子里补充些“生猛”的血液,算是“生”的开始吧。
身体上的疲惫,需要心灵的欢娱去平衡和弥补。
身心俱疲,挺难维持多久;既满足客人,又满足自己,一个婚礼摄影师才能做的长远。
不为客户所“累”
“熟”的婚礼摄影师,必定有了相对稳定的客户源,在风格上些许的变化都会带来大量甚至毁灭性的客户流失。还有很多成功地进入“熟”段的婚礼摄影师,开始转型成为老板。作为一个小有名气,又客源不断的资深摄影师来说,即使主观上愿意迈出一步,真的付诸行动,也是难上加难。
技术,甚至观念从来都是最容易解决的问题;问题的问题是,进入“熟”段的婚礼摄影师,几乎都丧失了对“新鲜事物”进行尝试的意愿,终日在“熟”的海洋里津津乐道。你去观察,不管何种水平的课程或者Workshop,参加者永远是那些入行不久,充满梦想,要大干一场的新生力量。
当我们失去了学习的意愿,就代表我们“熟”得太久了。客户群,是朋友圈之外的另一种自我反射,只有不停地产生拓展全新客户的愿望,才有可能在观念和技术层面产生“生”的需求和欲望吧。
把“生”交给婚礼本身
摄影,本质是对现实的映射。人脑的劳动和主动性,体现在于观看,“拍什么”和“怎么拍”。
婚礼摄影侧重于拍摄而不是介入。一方面是对于婚礼本身的尊重,应该把婚礼还给它真正的主人——新人;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只有当拍摄真正依赖于真实发生的婚礼本身的时候,摄影的创造性才能被最大化地发挥出来。真实的不被人为左右的婚礼摄影,才得以淋漓尽致、无穷尽地表现出其最有魅力、不可预期的那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