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了解流程安排,摄影师就可以“详略得当”地安排拍摄——什么时候要打起十二分精神随时抓拍,什么时候可以歇一会儿,劳逸结合才能打好这场“持久战”。
提前“踩点”
如果有条件,摄影师可以提前到拍摄地点附近“踩点”(没条件的话也可以通过网络大致了解一下),熟悉周边的环境,这对于定机位、找角度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摄影往往还会考虑利用一下当地的“本土元素”——地标建筑,当地特色自然/文化景观等,把它们融入照片里会让你的作品显得更鲜活,更有“临场感”。
准备器材
除了使用成像质量好的相机机身和“适应性广”的变焦镜头以外,摄影师还会准备一些额外的器材来提高拍摄成功率。
相机手柄。手持拍摄必备。手柄上集成了几乎所有机背上的按钮,能在竖拍时提供更多便利;手柄的力学结构能增加握持的平衡力臂,增强手持拍摄稳定性;有的手柄自带外接电池盒,能极大提高续航能力,不用因为更换电池而耽误拍摄。
“从头到尾”的跟拍,十分考验电池的续航能力。
三脚架/独脚架。根据拍摄的题材选择使用三脚架还是独脚架。如果基本上是“定点”的会议、演出拍摄,前者自然更好;而对于需要频繁更换场地的活动跟拍,用独脚架更好。
外置闪光灯。尽量买原厂的。拍摄这类题材时经常需要补光——当然,前提是不能对被摄者和活动流程产生过多影响。比如说,演出的时候就不能用闪光灯补光,只能靠高感光度提亮。
拍摄“空镜”
会议、活动除了拍人之外,最好再拍一些“空镜头”,即没有人出现,或者人物不是主体的照片,以增加会议的场景感。
最常见的手法,是拍摄已经布置好,但嘉宾/与会者还没进入的场地,场地以外的活动信息海报、主办方展板、宣传画等,也是“空镜头”的“常客”。
一些和会议本身可能没有直接关系的元素,也是空镜头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会场外的会议专用车辆,给嘉宾准备的会议资料,摆放好的茶杯,甚至是准备分发给与会媒体的媒体证等,它们都是对会议、活动背景信息的有力补充,让你的作品显得更生动、鲜活、全面、立体。
或许空镜头拍摄的内容不会每张都用得上,但一般每次都需要用上几张。更重要的是,由于不涉及“人”这个变量,拍摄这类作品的难度并不高,完全可以多拍几张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