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大众电影》封面
C的姥爷年轻时就开照相馆,他回忆,当时普通人来拍证件照、结婚照也是要修的,只不过是“手动”的:“比如说脸上有个痘痘,它真实的颜色比周围的皮肤深,但是胶片是反转色,在胶片上这个痘痘就是白色,你就拿毛笔把它涂深,这样印出来就变浅了。或者你头发是白的,在胶片上是黑色,用小刀片在底片上刮,这样印出来就是黑色。”但在小小的胶片上画,精确度毕竟不够,有时候照片洗出来,还得用小刀在成片上抠掉瑕疵,然后再塑封。
事实上,近几年来,复古潮流回归,胶片又成为当代摄影师的宠儿。尽管数码相机的分辨率已经越来越高,但胶片感光的层次、独有的色调是无可取代的。很多平面广告都是这样操作的:胶片拍摄,然后扫描出一个巨大的数字文件,在文件上进行更精细的后期调整,才能保证印刷出来的巨幅图像“零瑕疵”。
所以,对摄影师、修图师们来说,图像技术的发展只会让他们的工作越来越“完美”。困扰他们的,是另一项技术——整容技术。
Y碰到过双眼皮割失败的艺人,“眼皮褶子上一段一段的锯齿,只好把眼睛放大,把那个线条给她拉流畅。”
这还只是小意思,“最吓人的是玻尿酸。”他曾经拍过一位女艺人,往背景板前一站,灯一打,高耸的山根变成了透明的——光从鼻梁这边透到了鼻梁那边。这种情况倒是也可以处理,后期把鼻梁“涂”成不透明的就行了,但如果脸上打了过多玻尿酸,苹果肌鼓胀,破坏了面部肌肉的结构,怎么打光都打不出自然的阴影,后期也无能为力。
不过,让Y欣慰的是,这些年来,整容技术和审美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提升,遇到这种“无能无力”的情况也越来越少。他还知道台湾有一位著名的整形医生,很多女星在参加金马奖颁奖典礼之前都会去找他埋线、打针,“他会先问你是为了日常出街还是上镜,上镜的话,处理方案是不一样的,他能让你化个妆就美美地上台,在镜头里看不出任何异样。”
4、“美”的本质:比“美”更重要的是“人设”,一切都逃不开生意
与一些明星艺人合作久了,摄影师往往也能听到他们的真心话。一位小鲜肉就曾向Y表达自己的无奈:其实他也不喜欢“白得像鬼一样”,但粉丝喜欢,自己只能照做,白成“神仙哥哥”。
娱乐圈是一个名利场,“美”从来不只是“美”本身,而是市场、商业、资本共同运作的结果。说得更直白一些,它是“人设”的一部分。比如香港某女歌手,出道十几年都“走甜美路线”,一次来内地参加活动,Y给她拍宣传照,见到本人才发现她因为太瘦,脸颊其实是凹陷的,跟之前照片中的甜美形象差别略大,而这位女艺人的修图要求,就是“把脸P胖”。
“小鲜肉”要转型,第一个变化就是不再追求白。更别提那些走硬汉路线的男星了,他们的标准需求就是“肩膀P宽,身材P壮,皮肤P黑”。
十年娱记生涯让X对“美”的商业逻辑看得更清楚:“白有白的路线,跟市场有关的,我白我就可以代言护肤品、面膜,甚至代言女生的口红。你让腾格尔来代言面膜,有客户找他吗?但如果你代言的产品的定位是运动健康,那就得更有男人味,皮肤黑一点、留个胡子。”
但还是有一些普世的“美的法则”需要遵循:皱纹可以有,脸上松垮不能有;胡子可以留,发际线不能往上游。而中年男星们提的最多的要求是,“把我的头发P多点”。
不过,这些在X眼中仍然只是“照片的初级阶段”:“美是最低的要求。进阶的水准是,它不光表现你这个人,还表达了你和场景的关系。”
如今杂志大片的流行趋势是设置一个主题和场景,拍出“氛围”。而在真实的场景中,就更考验明星本人的理解力和表现力了。身为顶级大明星,章子怡就早已超越了“只追求美”的阶段,“她挑照片不看自己美不美,而要看她的动作、表情是不是能传达出当时的情绪,一张图片要讲述一个故事。”
早年,X还碰到过一位“非常聪明”的拍摄对象,当时一群明星去做公益扶贫,大家都穿得比较朴素,但不少人还是化了淡妆,一位当时国民级别、上过好几次春晚的男歌手就纯素颜上阵,“你是来扶贫的,你干嘛打扮得特漂亮?更妙的是,扶贫完了他就自己躺在了孩子堆里,孩子就围拢过来,你立马就可以捕捉,这是很生动的一个场景。”后来,这位男歌手还把这张照片洗出来放大,挂在自己工作室的墙上。X也认为,这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好的抓拍照片之一。
5、顶级修图师千金难求,大部分人收入却比不上普通白领,还会引发“心理问题”
随着“美”的标准越来越高、越来越精细,需求越来越大,一个人往往难以兼顾拍摄和修图的双重工作,于是,细分职业“修图师”应运而生。
我们采访到的四位摄影师,都有自己的修图师团队,修图师出身的L更是深有体会:“好的摄影师很多,好的修图师才是行业稀缺资源,千金难求。”一旦修图师声名在外,就会被摄影师和明星团队“争抢”,L笑道:“我有一个特别好的修图师,但是我从来不告诉别人他会修图,我不能把他’分享’出去。”
既然如此宝贵,那他们一定挣得很多吧?顶级修图师确实是如此,“他们是无价的,你有钱,还得看他愿不愿意接活儿。”
但顶级高手毕竟只有那么几个,大多数修图师的收入都比不上普通白领,而且相当不稳定。L几年前刚入行时,修一张杂志大片能拿100到150,如今涨了一些,“但也高不了太多,最多两三百”。运气好的话,接到广告大片,花一天的时间坐在那儿修,能收入三五千;最贵是汽车硬广,因为对光影、细节、质感的要求特别高,往往图片像素高达一亿级别,报价能上万,但这样的“大单”不知道多久才能接一个。所以,很多修图师都是做兼职,因为“只干这个真的养不活自己”。
此外,还会受工伤——不仅仅是长期久坐电脑前导致的颈椎、腰椎问题,还有“心理问题”:X笑称,自己现在走在街上看到来来往往的人脸,看不到“美”,看到的全是缺点:这儿要液化一下,那儿肤色不均,这个眼袋有点大……
不过,作为“颜值时代”最重要的“隐形人”群体之一,所有的采访对象都深深认同他们的工作价值:见证和创造“美”,以及“美”背后的时代呼吸,还有比这更有意思的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