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和别人看见的不一样
当大家面对同样事物的时候,一个摄影师的风格表现为和别人看见的不一样。每个人对事物的敏感点是不同的,比如我对阴影、线条就比较敏感,我可能会觉得一个阴影很酷,但很少觉得漫天的晚霞有多美。即使看夕阳的时候,我更多注意的可能还是线条的力度,而不是大片润染的色彩。拍婚礼的时候也是一样,别人可能更多觉得“中式小褂”的红色很美,但我的感受是基本没见过一件颜色很正的红色,我更注意这件衣服在某种光线和角度下呈现出来的质感,以及这种质感和周围环境人物的关系。
一件趁手的兵刃
器材的选择使用,也是风格的一部分。纪实婚礼摄影师和传统肖像摄影师常常会选择不同焦段的镜头。我自己就没有85毫米的镜头,也很少使用50毫米以上的镜头。不同焦段的镜头,会有不同的“镜头感”。当然这也有个人偏好的问题,理论上讲任何镜头都可以拍婚礼,但摄影师常会对某个镜头有更多的好感。我之前一直偏爱使用35毫米的镜头,去年开始尝试28毫米的镜头。如果你喜欢哪个镜头,尽可能多的使用它。
你并不能凭空确定你的风格
因为讲课的原因,我也会经常回顾自己的照片,我发现从第一年到现在,虽然关于婚礼拍摄的理念上有很多不同,但照片的风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控制力更强一些,拍得更多一些。个人风格并不像经营生意一样,经过市场调研,和几个够聪明的脑袋一起开两次会就可以确定下来。个人风格其实就是你自己,就是你乐意去做的那个方式;如果你觉得不舒服,这个风格就不是你的。诗意一点讲,个人风格就是你读过的书,听过的音乐。如果你觉得不够喜欢自己的风格,一种可能是你的经历不足以支撑目前的你的所愿;还有一种更大的可能是你还没有真正开始拍照,不管你做了多久摄影师,你可能一直在装作别人去拍摄;在找到自己之前,你都不是一个摄影师,因为摄影,就是你自己。
个人风格的变与不变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让本没有多少技术含量的摄影师作品,变成了可以随处观瞻的快餐式文化。任何摄影师的本没有秘密可言的秘密,都成为了一键式分享。分享的时代,让个人风格成为了互相影响、彼此模仿的产物。我们早已远离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年代,现在早已没有了巷子,一切都是扁平化的。我们的个人风格,不可避免地会主动或被动受到每天接收信息的影响,视觉理念会发生变化,并最终外化为个人风格的细微改变。摄影最终体现为看见,而我们只能看见我们乐意看见的,经历阅历趋同,看见的东西也就趋同。在“同一化”氛围下,全世界几乎看着同样的电影,听着同样的音乐,受同样的资源影响,坚守“个人印记”成为了一个几乎无法完成的任务。如何能既嗅到前沿气息,又避免被过多影响?我个人的做法是,尽可能避免浏览同行的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避免受到网络流行婚摄元素的影响,流行的东西就是即将被宣布死亡的东西。我更多是通过婚礼摄影之外的其它领域去汲取营养,比如街拍或者严肃纪实摄影,通过作品阅读概念而不是陷于阅读作品本身。风格就是你自己,风格是活生生每天发生的变化,风格也会伤风感冒。但越是难坚持的东西,才是值得坚持的,坚守变化中的风格中自我不变的那部分,也才是最重要的,那才是属于你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