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帕克与凯拉·考恩,《伯明翰项目》系列,2012 达武德·贝©Dawoud Bey,Courtesy of Stephen Daiter Gallery, Chicago
斯蒂芬·戴特尔画廊(Stephen Daiter Gallery)展示了美国非洲裔摄影家达武德· 贝(Dawoud Bey,1953-)2013年完成的《伯明翰项目》肖像作品。该项目是为了纪念1963年9月15日奉行白人至上的三K党炸毁阿拉巴马州伯明翰一座非裔美国人教堂的事件。在该事件中,有四位女孩和两位男孩丧生。这位摄影家到伯明翰拍摄了与这几位去世儿童相同年龄的非洲裔儿童,以及与这几位儿童如果没有去世现在达到的年龄相同的成年人的肖像,之后,再将这些儿童和成年人的肖像并置,构成了一组令人思考的肖像作品。
南非摄影家萨内尔·穆霍利(Zanele Muholi,1972-)拍摄的南非黑人同性恋和变性人的肖像也出现在展销会上。另外,光圈出版社展示了他们刚出版的美国年轻摄影家伊森·詹姆斯·格林(Ethan James Green,1990-)拍摄的纽约年轻人肖像画册,以及美国非裔女摄影家迪娜·罗森(Deana Lawson,1979-)拍摄的美国非裔人物肖像画册。这几位摄影家的作品均获得好评。
《英国藻类的照片: 蓝晒法》中的“叉枝藻属”,蓝晒法物影摄影,1843-1850 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Courtesy of Hans P. Kraus Jr. Fine Photographs,New York
晨袭,2017 伊凡·福特©Ivan Forde, Courtesy of De Soto Gallery,Venice, CA
为纪念摄影术诞生180周年,专门经营19世纪老照片的小汉斯·克劳斯画廊(Hans P. Kraus Jr. Inc.)在展销会上举办了一个关于英国早期摄影家和植物学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1799-1871)作品展,展出阿特金斯用蓝晒法制作的各种植物照片的画册。该画册被认为是*早的自制摄影画册。美国加州德索托画廊(De Soto Gallery)展示了居住在纽约的圭亚那裔艺术家伊凡·福特(Ivan Forde, 1990-)用蓝晒法创作的反映圭亚那民族生活故事的作品。
“制作9.11”( 由汤姆·卡明斯基拍摄, 2001), 《经典影像》系列,2013 柯蒂斯和桑德勒格©Cortis & Sonderegger,Courtesy of the artists
虽然本届展销会有不少画廊推出了一些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但具有新意的作品不 多。来自瑞士的柯蒂斯和桑德勒格(Cortis & Sonderegger,1978-)双人组艺术家共同创作的题为《经典图像》(Icons)的作品,是将一些已成为经典的摄影作品或事件重新做成实景模型,之后再翻拍该模型以及制作这些模型的工具和工作室场景。这批作品看上去与原作的效果十分逼真,但他们同时在画面中透露重新制作这些经典图像的现场,使得观者思考摄影能否反映真实的问题。该系列作品仍然是延续“图像一代”艺术家挪用的手法,只是改用手工重构实体影像。
《探索者》系列第14号 克里斯托弗·罗塞尔©Christopher Russell,Courtesy of Gitterman Gallery, New York
美国艺术家克里斯托弗·罗塞尔(Christopher Russell,1974-)创作的题为 《探索者》(The Explorers)系列作品,是在他拍摄并放大的照片中用刀片刻出一些图像。墨西哥艺术家亚历杭德罗·卡塔赫纳 (Alejandro Cartagena,1977-)则是将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中人物的脸部或全身用刀片完整地割掉,以暗喻在墨西哥不少人突然失踪的状况。这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均采用某种手法干预图像,以表明艺术家对作品的介入和创作理念。
LN 0377,选自《北极光》系列 鲁本·吴©Reuben Wu, Courtesy of Photo-Eye Gallery,Santa Fe
华裔英国艺术家鲁本·吴(Reuben Wu,1975-)利用电脑编程控制大型无人机拍 摄的题为《北极光》(Lux Noctis)系列作品,是今年展销会上展示的利用现代技术创作的略有新意作品。该系列作品是作者拍摄的一些冰川和山脉,以及星空夜景,在天空中有一道光环,仿佛是科幻电影中的画面,没有人烟迹象,也没有时间概念,万籁俱寂。这些作品是作者凭想象和片段记忆表达他对世界的看法。
结语
在摄影术诞生近两个世纪之后,摄影所面临的问题仍然是一个*本质的哲学问题:存在(Being)与发展(Becoming),换句话说,就是“什么是摄影?”以及“摄影如何发展?”的问题。或许,这也是摄影艺术家一直在询问的问题,尤其是在当下摄影正处在嬗变的过程时。
匈牙利裔***摄影家科特兹(André Kertész,1894-1985)曾说过,“我不是在记录,我是在阐释。”在他看来,摄影不光是客观记录外部世界的工具,而是用来表明他的世界观的手段。德国摄影艺术家格特弗里德·贾格(Gottfried Jäger,1937-)早在1960年代就尝试实验性摄影。他认为,“摄影不是一个复制的过程(reproductive process),而是一个制作的系统(productive system)。” 为了打破摄影的疆界,他尝试用不同方法制作抽象的几何图像,包括利用演算法制作电脑生成的图像。
亮度图,XVI.2,《色彩系统》系列,1981 格特弗里德·贾格©Gottfried Jäger Courtesy of Sous Les Etoiles Gallery, New York
摄影早已被认为是艺术表达的形式,与绘画、雕塑和装置等媒介平起平坐,并纳入到当代艺术的范畴中。同时,摄影因数码技术的发展门槛变得很低,因社交媒体的传播而影像泛滥。面对这些挑战,摄影如何发展便成为所有摄影艺术家必须思考和以实际行动回答的问题。从本届摄影展销会展出的作品,以及当下摄影的现状来看,笔者试问,摄影发展是否举步维艰?抑或是摄影即将出现重大突破前必经的过程?
美国摄影曾经在二战后出现重大突破,并经过“新纪实”、“新彩色”、“新地形”和“图像一代”的摄影家的共同努力而达到一个高度;欧洲摄影也从“新客观”“决定性的瞬间”和“杜塞尔多夫学派”等摄影家的努力同样将摄影往前推进;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国的摄影家也都为摄影的发展做出过贡献。然而,现在缺乏一位像萨考斯基那样能够引领摄影向前发展的人物,同时,摄影技术的发展超前,摄影理论的发展滞后。各国摄影师正面临如何向前发展和创新的焦虑。
中国摄影师在经过改革开放之后,将摄影从宣传工具转变成艺术表达的手段,也经历从新闻摄影转变为纪实摄影,再从纪实摄影转向观念摄影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摄影又经历了 “新山水”和“景观摄影”等流派的过程。但目前似乎处在不知如何往下发展的阶段。今年中国摄影师没有入围“荷赛”, 今年参加纽约摄影展销会的SoPhoto画廊仍然只是展出中国摄影家陈亚强长期拍摄新疆克里雅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传统纪实摄影作品,都说明中国摄影亟待创新,无论是新闻报道摄影、还是纪实摄影或观念摄影。
摄影可能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并能给人们带来慰藉。索斯为今年摄影展销会举办的一个特展,题为“一个能带来慰藉的房间”,该展览是由索斯从各画廊收藏的室内照片,包括室内人物照挑选而策划的展览,以便观众能够在这个动荡的时代从这些精彩的照片中寻找到慰藉。至少为了这个目的,也值得我们为摄影的发展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