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氏光影世家第一代张学忠先生
绘图沈江江
张氏第一代1947年创办的金山照相馆
三代或三代以上传承并从事同一职业(或事业)的人家,才有资格被称作“世家”。古城扬州,就有这么一个张姓光影世家:百年以来,三代相递,以照相为业,以光影传家。
张姓三代摄影师给我们照相,这一照,就是百年。今天,当我将镜头瞄准这户扬州人家,解剖式地摄录张氏三代人投身照相,从创业到传承、再到求新的经营步伐时,我突然发现,其认知价值似乎已经超出了对一个经商家庭的流年记录:因为我们从中似可清晰地梳理出扬州城市照相业发展历史的轨迹,甚至不啻是对整个中国照相业从近现代走向当代的脉络回溯。
张氏光影世家的开创者
张氏第一代照相人叫张学忠,1918年生人。原籍扬州南郊的邗江县沙头镇三圩村。数百年的江沙冲击,江道南移,致使这里成了夹江地区,水网纵横,宛如镶嵌在长江北岸、夹江以南的一颗绿宝石,有两句诗赞道:江岸芦洲不知里,积浪吹沙长滩起。在水吃水,由是,张氏历祖自然向打鱼讨生活了。学忠的父亲叫张正章,是那种伏得水、驾得船的浪里白条,但凡撑舟摇橹、串港撒网之际,只要掸一眼江水,便可知晓有鱼无鱼,有多少鱼,有什么鱼。按常理,子承父业,从小便生在碧波深处,长于雪浪堆中的张学忠,自然一出生就注定了未来的渔民职业生涯。
孰料1931年那场长江大洪涝,彻底改变了小学忠的人生命运。原本的鱼米之乡,绿色沙洲一夜间成了一片汪洋泽国!堤坝溃倒,江水恣肆,政府无能,甚至有人愚昧地主张要沉童男童女以封缺口,以纾民困。无奈之下,张正章只好悄悄将两个儿子送出沙头逃生。学忠被送往南京开牙医诊所的叔叔家避难。张氏规划是,大儿子学忠学牙医,二儿子学朱学篾匠,这个蓝图***完成了一半:学朱真的成了颇有艺术美感的竹篾工匠,而学忠却背叛了父亲的生存设计,对镶牙毫无兴趣,他心有旁骛地仰视了另一家营生——他叔叔牙医店的楼上,有家照相馆,名叫“丽都”。
只要一有空,学忠便跑上楼,猫在摄影棚里探寻“显微摄影唤真真,较胜丹青妙入神”的奥妙。*终,叔叔理解了小学忠的就业兴趣,小学忠正式投“丽都”,拜师傅,学照相。学忠专心研磨三年,满师不久,才弱冠年纪的学忠就成了顶梁柱,主理摄影;其后又经多年打拼,他在金陵摄影界已经小有名气了。
这期间,他拍过无数轰动性照片。比如1935年的一天,30多个彪形大汉身着中山装,踩着整齐步伐前来拍集体照,在学忠调度下,个个身板挺直,配合默契。***,居中一位50多岁的“中山装”单独拍了半身标准照,身材魁伟,神情庄重。拍照人离店后,有店员告诉他,此人是爱国将领、一级上将冯玉祥,张学忠吃了一惊。当然,学忠除了拍军人,还拍美人,有演艺名媛,也有秦淮佳丽,那些个旗袍媚态照片还上过月份牌。可见其时学忠的拍摄技术已见相当功力,若以黄遵宪《镜写真》“镜影婷婷玉有痕,竟将灵药摄离魂。真真唤遍何曾应,翻怪桃花笑不言”点赞,毫不过分。
“金山照相馆”成同业翘楚
抗战胜利后一年,28岁的学忠回到扬州。因为父亲抽大烟,家中一贫如洗,学忠无本开店,只能先投一家照相馆。投哪家呢?扬州照相起源于民国初年,第一家照相馆是梁墨生在双桂巷内开的映月轩,待学忠回乡时,全市照相馆十多家,分布于教场、埂子街、参府街、小东门、多子街、天宁门街一带,大多只能洗印,真正能照相者寥寥无几,“镜中天摄社”是实力较强的一家,所以学忠选择了去位于教场南首的镜中天帮工。凭借技术挣钱,原始积累初具之后,学忠单飞了,他以月租金4斗米租了新胜街一个100多平米的门面,又购买了座箱相机、灯光设备等,在与照相打了16年交道后,终于开了自己的“金山照相馆”,店虽不大,却是楼上楼下。这一年,是1947年。
1949年春节前4天,1月25日,15万古城人喜迎扬州解放。“金山”店址因被东海烟草公司征用,学忠遂将照相馆移至左卫街西、打铜巷口(今广陵路),店面更为气派,风水好、市口好,上下两层,坐北朝南,前店后作,三开间铺塌门面,南临大街,北通小巷,拐弯处滚龙井为他用澡盆盛药水冲底片提供了清冽水源。装修的油漆味还弥漫在空气中,水泥粉书写的“金山照相馆”招牌已经竖悬出来;这还不够,他还在自南向北的两个电线杆间凌空横挂“金山摄影社”招牌,五个大字,字字如斗,立于市中心辕门桥口,触目可见。
其时,扬州照相馆业计有15家,为金山照相馆、胜利、骅氏开云、中国照相、金都照相馆、亚记戴氏、真吾、大众、真善美照相馆、大同照相、红风、国华、梁园、镜中天、国际照相,皆为私营。学忠与同行一样,身为店主直接操作,经营单纯,主要是一寸、二寸黑白照片和三寸、四寸放大着色照片。据1951年统计,金山固定资产63.8万元,流动资金8.8万元,皆排在10名之后,但其技术却为同业翘楚,因而在古城声誉日隆。
解放不久,一位女同志两次来“金山”拍照。拍完之后,她对学忠的诚恳服务和精湛技术大为赞赏,原来她是驻扬某部队速成中学的秘书,是打前站“侦察”金山拍摄实力的。随后,好几届几百名解放军的毕业照就锁定“金山”了。这是学忠光影人生浓墨重彩的一章,令他自豪了一辈子。
可贵的是,只读过4年私塾的张学忠从不墨守成规,他不仅守好店面,还常常扛着宝塔箱外拍机走向社会,用镜头拍摄过解放时家家挂着红旗的情景;拍摄过穿蓝布长衫的男市民;拍摄过穿着灰色小袄的女农民;拍摄过穿列宁装的女干部;拍摄过护厂有功的振扬电厂工人;拍摄过志愿军新兵;拍摄过农业合作化挂牌现场;拍摄过公私合营的报喜游行队伍……当然他还增加了旅游拍摄,曾偕苏北火柴厂董事长刘振青夫妇弄舟瘦西湖,休闲游玩,拍下倩影……
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大潮席卷私营照相业,“金山”自在撤销之列。年近不惑的张学忠走进上海照相馆,并以修洗照晒冲全能而成为技术台柱,从而被评为全市首批一级技师,每月工资60元,这在上世纪60年代前,算凤毛麟角式的高工资了。尽管当时拍照价格低廉,咪咪照每张0.08元,半寸照每份0.13元,1.2寸照每份0.22元,新快镜照略高,但生意倒是火爆。学忠将智慧贡献于社会主义照相业,采用胶片底片,又扩大了3寸黑白照片,3寸、4寸、6寸、8寸放大彩色照片,拓展了古装戏剧照、礼服结婚照、时装照,一时间,“上海”风生水起!其间,扬州人但凡拍重量级照片,诸如结婚照、模范照、标准照、全家福等,冲着张学忠的资历、名气、技术,都点着名儿等张大师亲上照台。正因如此,在计划经济时代照相业务供不应求的大环境下,每逢节庆,到“上海”能请到张大师拍照,***是一件牛事,事先预约不说,到店还得排队。1959年国庆十周年,照相的人从柜台排到店外人行道,等待几小时才能轮上。政府的尊重,顾客的信任,粉丝的追捧,使张学忠登上了事业***!
1978年,张学忠退休了,花甲之年的他欣慰的是,他的相机中,改革开放的曙光已经初现,他,将和儿孙们一起,可以用镜头讲述春天的故事了。
第二代第三代:光影世家有传承
张学忠有六个孩子,大儿子因病亡故,他对其余5个子女说,我给扬州人照了一辈子相,我退休了,难道我老张家就不再给扬州人照相了?五个子女一起表示:爸,您的相机,我们接!自此,张学忠的角色变了,从退休到93岁谢世,33年间他从自己背相机转为传帮带子女干照相,扶上马再送一程。他完成了对家族职业的整体布局:大女儿张玲在文峰路开了速艺照相馆,二儿子张庆昌在宝带小区开了速发照相馆,三儿子张怀昌在史可法路开了速成照相馆,二女儿张俊在南通路开了速取照相馆,小女儿张萍在扬州大桥口开了速像照相馆,主要承接证件照、会议、婚宴、寿宴、店庆、毕业外照、摄像和彩扩业务。在当时国营照相馆只有“中国”“上海”“英姿”“友谊”四家并日渐衰退的清冷状况下,“速”字系列照相馆牵手天艺数码、天源彩扩等私营企业,携手改制后的“中国”“上海”,如山花烂漫开遍全城,从初始十几家发展为目下百多家!
也许是张氏遗传基因的作用,张氏第三代也被照相业“俘虏”了,张玲之子朱羽、张庆昌之子张军、张怀昌之子张巍都以照相立足社会了。
张氏百年,不知道用了多少代相机:从原始的三脚架木制相机,逐步更换成135旁轴相机,120双镜头反光照相机,35mm单镜头反光照相机,120单镜头反光照相机,以及各种仿日、仿德照相机,直到进口的美人达135照相机,日本佳能数码相机……三代人手中相机的更新换代,演绎的是中国照相艰辛的前行意象。时间在流逝,过程成以往,今天我们面对一张张棕黄色老照片时,我们不能不感谢这个照相世家,因为一代照寻常,三代连着照不寻常;照个相寻常,但百年照下来,引发我们对生活百感交集的记忆,就不寻常。这记忆,不仅是个人记忆,也是国家记忆;不仅存在照相簿里,更藏在心中,从而化为历史永恒。
一个世家,给一座城池、一个国家留下了一个行业薪火相传、时代变迁的缩影,折射出改革开放的巨变。这,大概就是我给张氏光影世家“照相”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