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他来说,北京*重要的意义在于,他的职业生涯迎来了一个重大的转变,从一名普通的摄影师蜕变成商业人像摄影师。
罗文涛自幼擅长绘画,对色彩十分敏感。小时候每逢***,他都会骑上自己的三枪自行车,和同学三五成群去秦岭“采花”,说是“采花”,即是自己制作绘画用的颜料,采集漫山遍野不同颜色的新鲜花瓣,拿纱布包起来捣碎,做成颜料,代替那些味道刺鼻的劣质化学颜料。对色彩的敏感就这样慢慢培养起来。直到有一天,在绘画兴趣班看到老师摆弄一台传统的胶片相机,“咔嚓”一声就可以把画面定格,比起绘画,方便快速太多了,这让他突然对摄影感了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2005年冬天,20岁的罗文涛通过打听咨询,把目标锁定到一位***摄影师身上,毫无经验的他只带着满腔热情扣响了这位日后被他尊称为“恩师”的***摄影师的大门。
“时尚、体面、高大上”的商业摄影师光环的背后,同样是兢兢业业地勤奋和努力
拜师之路并不顺利。恩师当时已经是享誉全国的知名摄影师,工作室的摄影助理全部都要科班出身,***还得会英语。只会画画、踢球、开车的罗文涛只能以***的诚意去争取。即使被拒绝,还是每天第一个去店门口蹲点,一坐就是一整天。接下来的故事就像所有“有志者事竟成”的结局一样,从他口中的“打杂小工”蜕变成首席摄影师,期间是每晚工作结束后的自学,每天200张以上的扫街照。
短短两年的时间,一个普通的单子经他之手能够产生多出三倍的价值。*重要的是,恩师不仅教授技艺,更是培养了他*初的审美和对摄影更深的认识。“我*幸运的是从一开始就没有跑偏,老师带我欣赏世界名画,看构图,色彩和情感表达,她对我的教导让我在摄影里对人像和人性都有了更多的认知和思考。”这么多年一直保持看意大利版《VOGUE》《青年视觉》的习惯也是从那时培养起来的。
四年的锻造为罗文涛奠定了扎实的摄影功底,但这还远远不够。人像,审美,人性,情感,越深入摄影,就越会被这些问题困扰,带着一身“武艺”,他选择北上深造,进入国内数一数二的大平台,再次从摄影助理开始做起。
每天总是睡不够的工作让他迅速成长。技术是***突破的障碍,他在这里学到更多的是对光影的理解,对时尚的触觉和对自己的定位,“我慢慢发现,职业摄影师的寿命是***的,一名职业人像摄影师学到的应该是全方位的,举起相机,只要你有需求,就没有我搞不定的。”
要准确,也要风格
“作为一位商业摄影师,追求的不是一种风格,而是一种准确。”这是***人像摄影师陈漫的观点。罗文涛说,把握这份准确,*难的是对人性和情感的拿捏,对审美的理解和落实。
当天,造型师赵艳穿了一件红色上衣,桌边正好有红色樱桃,罗文涛突发灵感,邀请赵艳进入影棚,于是有了这张照片。
2013年3月过完年,罗文涛返回西安,创立莱曼文化,这中间有高兴也有失落。高兴是因为西安没有商业人像摄影的环境,正好可以让他过一把“开辟者”的瘾。失落是因为家乡拥有如此丰富深厚的文化背景,却没有专业时尚摄影的氛围。他迅速发动身边的资源,寻找流失到外地的客户。公司里挂着的一幅幅作品足以说明他这段时间的努力。
范燕燕艺术丝绸作品
公司影棚里挂着一幅范燕燕艺术丝绸的广告片,这是他返回西安第二次拍摄本土的商业品牌。深秋时节,在零下7度的腾格里沙漠,乌克兰模特朱莉裹着范燕燕设计的丝路元素真丝丝巾驻足回眸,远处两只野骆驼也好奇地眺望镜头。“这张照片纯属抓拍。当时正好看到一群野骆驼,我们一组人马开始追,在离骆驼不远的地方,我换上镜头,喊了一声‘朱莉’,那一瞬间,快门速度、曝光,朱莉回头的神态,一切都刚刚好,尤其是这两只骆驼,正好符合我们拍摄的主题。”罗文涛说,*难忘的就是这样的恰到好处。
摄影技艺的获得,既在于对相机的投入,更在于对相机的透视。色彩、光影、人性、心理、骨骼全部都是学摄影必备的知识,这是罗文涛教给徒弟的话,大概也是每一位摄影师在“风格”和“准确”之外,另一重的自我修养吧。在创业的路上尚未走远,他已经开始想象自己未来的第一次摄影展,正如他掌镜时的笃定,这,没什么可低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