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适合自己风格的旅拍目的地很重要,拍过很多不同的国家和城市后,我发现香港旅拍当下*适合自己风格,客户接受度也蛮高。
所以推广香港旅拍的力度就加大了,而且每次拍摄时也会腾出时间精力开发新的路线和客照,尽量保持高度和创新。
两年下来,每次拍摄基本都能保持在8-10组客人了,这可能就是自己旅拍的一些心得吧。
四、工作室成型,但并非想要的模样
1.工作室带来的高效率
拍摄越来越多了,又要拍,又要修图,自己实在熬的痛苦。这应该也是很多摄影师的通病吧,大家应该都有感触。
那时候厚着脸皮把老友刘鑫邀请过来,带着快十年的商业修图经验,把整个后期一把甩给了他。
其实刚开始做团队都会不适应团队的这种配合工作模式,标准不统一,手法不统一,但慢慢的,刘鑫商业修图的品质和经验也完美的融入到了婚纱照和婚礼拍摄中。
这时组建的8人左右的初期团队,整个团队斗志满满,人尽其岗,每天忙碌但又充实,一年后团队发展成28人的大Team。
这一年,完全成为一个公司化运营,各种制度和流程的制定,各种场地和设备的添置,好像雪球越滚越大。
2.高速发展带来的阵痛
可有的人甚至都还没仔细的聊上几句话,还未能记住名字,在自己一个转身的时候就走掉了,那种感觉真的不是很好。
这一年中,可能*多跟我打交道的就是各种数据,各种加班。各种非拍摄之外的事情。自己也好像慢慢的转型成为经理人,大小事务,微信里经常每天是几百条条未读。
快到年底的时候,几个老同事开会统计,说今年已经有500多个拍摄。流水额快接近1000万了。
那时候,大家本该很高兴,但没有庆祝的掌声。
3.反思自我
仔细一想,这千万流水的背后,是肠胃病,颈椎病,神经衰弱,还有无休止的加班,以及大一堆琐事在陪伴我们。
好多人已经很久没和家人吃过一次晚饭,看过一场电影。 每天早上8点到晚上10点的拍摄让摄影师一天都精神匮乏,对每一个客人都了解并拍摄的初衷已经开始有折扣,有客诉。
而自己在公司通宵加班的次数快比拍摄次数还要多了,有时候车在停车场一停就是三天五天。
我记得那晚年会聚餐,我哭的像狗一样惨….
停下来想想,本是一个摄影师,但现时的摄影已经成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乐趣和喜好,自己一点也不快乐。
五、没有方向,何必远方!
6年了,看着身边的同行换了一拨又一拨,有的身体不行走掉了,有的技术没跟上淘汰了,有的厌烦转行了,但也有仍然保持初心享受这份工作的。
这一路的历程可能并不算闪光,不足以精彩,有过困惑,也会迷失。
有时候低头看看自己手机里的APP, 当时下载时认为每一个对自己都非常有用,可实际有一半程序只服务过自己一次,真正留下来陪伴自己的无非三五个。
这多像一个人的一生啊,与全世界的人擦肩而过,*后能一起的,值得自己用生命来过往的,无非*挚爱的那几个人、那几件事罢了。
1.如何取舍
在一个路口的时候,做大还是做精?加法还是减法?商业还是手艺?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个取舍。
重新审视自己,把自己做的很大,可以带来巨大的流量和流水,享受一种公认的社会价值认可。
同时带给自己也是繁琐的管理,运营,人事,市场等等事务,如果你认为自己更愿意乐于此道,那必然也是很好的选择。
2.我选择做个小而精的工作室
审视未来,小而精的工作室或个人会有更多的空间来展示自己,网络咨询的发达,更多更个性的影像风格出现,已经让客户对影像的需求由初期的形式美,慢慢提炼成客户自我性格完美影像展示。
无论婚礼还是婚纱照,越来越多的人想与别人不一样,旅拍就是这种意识形态需求的直接体现。
那这种需求,一定不会以产品线的形式得到释放,偏定制化和个性化的小而精工作室模式才是解决之道。
而把自己做精致,对摄影报以敬畏之心,没有流水线的生产,对每一件作品融入自己的感情,享受拍摄时带给自己的愉悦,感受一张照片发布后得到的褒贬…
作为一个手艺人来说,那才是更合适的选择。
3.回归摄影初心
我想,我还算是个手艺人, 手艺人,两样东西不可丢:初心和技艺。它也是自己一路前行的方向与动力。
2018年,我把公司从热闹的东三环搬到了清净的别墅区,把平时顾不上照看的宠物带进了工作室,把以前没时间的聚会变成了自己花园的烧烤爬。
把团队做成*初想要的模样,更多的精力放在思考和技艺的磨练上,更多的时间用来享受生活和当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