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原本不是学摄影的,本科在国内学习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实际上大多高中升本科的学生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普遍缺乏对各个专业的了解,更缺乏对学习之外的尝试。
上了大学后,我才有闲暇时光接触更多的事情,这时才发现自己喜欢摄影,于是大学四年基本把所有的热情都给了摄影。*遗憾的事情是当初没有选择摄影专业。那时候拍片子已经不知道拍什么了,急需成长,急需系统化的学习,于是大学毕业后就坚持留学欧洲学习摄影。目前我在意大利定居。
我在意大利的专业名称是: fotografia come lingua arte(摄影作为艺术的语言)。课程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摄影相关的文史以及理论,还包括暗房技术,也要学习不同材质的底片存档保存方式、修复,以及个人拍摄项目的展开与题材研究方式等。
打破摄影思维的僵局
刚开始我很不适应,因为以前总是在拍“美”的东西,这时才有意识地去寻找有趣味性的或更加深入的题材。
比如有门课叫:senza sugetto,意思是没有主题。那节课令我印象深刻,教授要求照片上不能有任何人能看出来的实际的东西,目的就是培养创造性。我开始不太能了解教授的意思,或者说不能摆脱自己原本对摄影的理解,后来反复尝试终于令教授满意。
实际上我一直是班里技术方面*强的那个学生。正是通过那节课,我深深地认识到我们从小受的教育以及大环境确实将我们的头脑禁锢的非常狭窄,当抛开能够达成某种效果的技术后,我甚惊叹那些平时相机都用不好的同学拍出的作业竟如此出彩。
建立对胶片影像的认知
在学校的经历非常好,老师会手把手传授冲洗及放大等关键环节,不经历这些我觉得对摄影的理解很难**。越是习惯了在那一小块ccd上产生图像,就更应该感受物理化学方式下一张照片的诞生,这点非常有意义。
使用胶片为我们的摄影提供了新的可能。没有体验,也不能真正了解何为数码,什么是模拟图像,什么是对的颜色。即便我们今天的拍摄依赖数码,但是有过胶片体验和理解,它一定会有益于数码摄影的。
欧洲影像环境中的胶片状况
无论是胶片还是数码,在欧洲人们实际上很少去比较它们,也没有孰优孰劣的定论,因为实际上大多数摄影师对两者都非常精通。商业发展的需求让数码摄影博得一席舞台,也正因商业不断发展,胶片的特殊属性及呈现效果使它具有越来越突出的不可替代性。非商业拍摄中也因题材的多样化,让数码与胶片长时间并存。
还有一点区别在于欧洲的上一代人,因为早期经济较为成熟,那一代喜好摄影的人很多,从拍摄到暗房制作的掌握非常普遍,**不是少数人的专属。因此当年轻一代的摄影师成长起来,他们很容易可以继承到上一代的资源。欧洲摄影***化起步很高,这一点首先指的是胶片范畴。
相对来说,国内比较缺乏这种承上启下的传统基础。一面是高处不胜寒的前沿性影像语言,一面是彻底沦为画意附庸的传统美学消费,缺乏一个温和的过度地带。很多时候,我们的图像总有一种难以避免的刻意,这是我们影像领域单薄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