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双机位拍摄
现在很多高端工作室都在讲双机位拍摄,外拍的时候直接发走两个摄影师,带两台或三台相机,长焦短炮不换镜头,拍摄起来自然方便。
没有主摄、副摄之分,各自拍各自的,灵活多变。而且这种众人簇拥的感觉,也使新人特别容易感到满足。
我们*初萌生这个想法源于一个助理的“特长”。因为开始只是让他拍摄一些花絮,但是没想到照片非常有感觉,特别是调整为黑白影像后,那种轻松和随意几乎是主机位的摄影师无暇顾及的。但是又不能让这个助理去拍主机位,毕竟年轻、经验少,有点“镇不住场”,那怎么办?好吧,上双机位。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摄影师的方式,非常**。
7、外拍,光是生命线
外拍要想出效果,要想后期省功夫,光是生命线。这不是说一定要怎么用灯,反倒是一般能不用就不用。特别是直射的裸灯,又硬又平的面孔、人景分离的氛围、难以顾及的所有细节,这将是后期一切噩梦的源头。
外拍灯当然要时刻准备着,但是不一定要用。
自然光(慢射光和逆光)、大的柔光伞,甚至自制的户外柔光场(白布+魔术滚),这些更好用,也更有用。如果某天天气太差,阴的不行,那干脆就改天再拍。省一天拍摄的功夫,增加后面难以计算的时间和人力的损耗,哪个更值?
8、后期重色彩
单纯就婚纱的量来讲,后期是一个很“可怕”的工作。要把可怕变成不可怕首先要在前期的控制上做到位,比如前面谈到的服装、造型、光线。做好了这些,让它们都“合身”,后期的功夫自然就减少了。
做这样的照片后期不用太费精力,甚至不用抠细节,*多是太胖的顾客稍微“瘦瘦身”,而已。但是色彩上的调整一定要做,比如定几种调子,然后形成模板或动作,一组追一个调子。这样拿出来的照片画面有内容,形式也丰富了。
一句话,摄影师要努力,不要给后期找太多麻烦。明明能做到的偏不做到,非要留到后面去“弥补”,这一是思路不对头,关键是问题也弥补不了。
9、产品精致化
产品肯定要做,问题在于怎么做,做什么。比如我们的放大片现在不做油画效果,而是做画廊里用的那种展板,纯铝板裱在上面,非常大气。挂在屋里效果很好,而且感觉很不俗。
相册也是完全强调单片本身的质量,按照画册的路子来设计,就是一张一张的照片。当然要强调一组照片的内在连贯性,节奏感的把握是设计的关键。
需要说明的是,“精致”不仅仅在于产品的形式,更在于照片本身,也就是要从选择上把关。因为采用抓拍人物状态的方式,照片的数量很大,所以保证“品致”就一定要精挑细选。
我们的选片率是30:1,并且**不鼓励加选,甚至要干预顾客的选择。***轮选片由助理来做,先剔掉2/3;然后传给客户选第二轮;发回来再做比较,如果我们觉得实在不好的照片一定要告诉给客户,要帮助他们拿主意。
10、摸索一条适合自己的流程,打破未来的瓶颈
一定要做流程,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没有适合自身特点的、合理的流程也就没有发展的可能。
摄影师多了,客户多了,拍摄和修片的数量都多起来的时候,如果控制不了,那么现在做多好都没有用。只有在当下——趁着这个“初期阶段”,一边做、一边总结、一边理顺、一边培养、一边形成规范、一边贯彻落实,这样的流程才是真正**,且能够保持自身特色的流程。
在此基础之上,无论增减——豪华版或者简装版,就都是容易实现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