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商业拍摄时,会在“规定”照片拍完后,再进行一些个人创作,我希望通过观察,拍出我心中他们的样子。很多人看到我之后给他们拍的照片,都非常喜欢,有时也会吃惊。现在我的许多客户也都希望我能随意发挥一下,他们想要看到不一样的自己。
拍公众人物既要考虑“他我”又要兼顾“你我”和“自我”,一定程度上要与公众意识相吻合,又相疏离。这“三我”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统一或达到平衡的。在我看来,好的肖像应该具有这样的标准——太似媚俗,不似欺世,应该在似与不似之间找到属于这个人独特、更符合内心的一面。
圈:f/16,速度:1/100s,焦距:55mm,ISO:50
⇧ 姚峰,服装设计师
平面设计师赵青在做展览前找到我,想让我为他拍一张肖像。于是我让他把最得意的一幅设计打印成3×4米的尺寸,以此为背景,我用3.2秒的慢门配合闪光灯,将赵青走过海报的形象凝固下来,这样他深色的裤子就变成了“透明”的,人融进了背景里。看到照片后他很满意,他说心目中的自己就是这样一个轮廓。拍摄窦文涛那次,我想要突破他以往的形象,在正统的基础上营造一种冲突感,于是采用顶光照明,广角镜头,仰视视角,拍出了一种不寻常的“酷”。
圈:f/10,速度:3.2s,焦距:80mm,ISO:50
⇧ 赵青,平面设计师
用光线塑造性格、改造空间
摄影的用光方式主要是沿袭了绘画。我对光线作用在不同结构物体上的反应,对物体轮廓的影响很敏感,这是基于曾经的素描训练。光线是最*的塑造手段,它可以**地增加人物的感染力及画面的趣味性,合理且创造性地用光,可以让画面中的人物更具艺术魅力。
针对不同的拍摄对象,我会采用不同的光线处理方式。布光前,要考虑被摄对象的年龄、职业、身份、性格等要素,然后再确定打灯的方式,光线的软硬等。我常常利用硬光来表现人物的轮廓和画面空间感,也常常利用投影增强画面的趣味性。我喜欢庄重而有节奏的画面,画中的元素都是为人物主体而服务的,也许人物在画面中所占的面积不一定*大,但我希望他像一个闪光体,能瞬速进入你的视线,同时我还希望他能带给人一种非“常态”的感觉。
我会用平面思维去看,也会透过镜头的焦距去看,同时会带着灯光去看。我喜欢利用光影来构图,当你无法控制环境时,光可以帮你做减法。我可以通过闪光灯现实空间“反转”,让暗的变亮,让亮的变暗,凸显想要强调的,让不想出现的消失。
圈:f/5.6,速度:1/20s,焦距:55mm,ISO:640
⇧ 吕敬人,书籍设计师
初见知名的书籍设计师吕敬人,觉得他很和蔼,笑眯眯的,像是圣人。我想用一种神秘而有质感的光线突出他的面貌特点和气质,于是找了一摞旧书垫在他手底下,让他的身体微微前倾,给人感觉很亲近。新加坡企业家潘用品的拍摄是在家具展厅完成的,我关掉了环境中所有的灯,然后利用一盏灯从侧面打亮人物的头和手,另一盏灯照亮墙上的画,就好像是人坐在窗边。我也很喜欢用影子去做“二重奏”式的效果,想要强调轮廓,增加层次,再营造些趣味感。拍摄乐嘉、刘冻、David时就用到了这种手法。以前学雕塑时,就常常用手电照射物体,在墙上投出影子来观察,渐渐这就成了一种习惯。
无以言表,唯有图表
摄影师要有自己的观点,并且要让影像自己“开口”。文字没有办法完全表述照片的属性,那些语言无法解释的,只能靠画面去传递,用心去感知。
我极其偏爱简洁、凝练的画面,所以我的很多肖像作品也是以黑白形式呈现出来的。在简洁的画面里,更容易捕捉到人物的灵魂,抛掉了飘忽不定的色彩,画面变得诗意而抽象,纯粹且凝练。更多的情绪和味道都是从这渐变的灰中散发出来,就像是素描。
圈:f/9,速度:1/80s,焦距:24mm,ISO:125
⇧ 毛焰,画家
我会在拍摄前考虑观众的感受。就像电影导演一样,假定在某分钟设定了一个笑点,如果观众没有笑,那这个设定就是有问题的。我在拍摄前也会设定一些东西,会在心中假定观众群体,给谁看,希望照片达到什么目的,然后再进行构思和拍摄。虽然很多出彩的照片都来自于临场的反应,但这种应变能力也是基于精心的准备。前期我会在画面视觉上做很多功课,利用光线、环境、道具等因素烘托人物,引起观看者的思考。
光圈:f/14,速度:1/125s,焦距:24mm,ISO:100
⇧ 乐嘉,演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