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图
1、背景越完整,主体的形象就会越突出。
教科书般的构图法则在各种摄影和绘画的书里都能找到,三分构图法也非常好理解,就不赘述了。我反而想说一下取景时背景的选择,即便是拍儿童纪实类的单子,我也会特别注意背景。选择简洁的背景,并且尽量躲避开干扰物是构图时着重要注意的地方。背景越完整,主体的形象就会越突出。如果在树林里,我会尽量躲避树干从脑袋后面长出来。
2、勇于打破平衡视觉
一般情况下,构图要求保持水平线,但是四平八稳的构图方式也会造成平淡,一套片子如果都是横平竖直难免有视觉疲劳,尝试打破这种平衡,会有欣喜。这就和一套片子包括大头像,半身像,四分之三身,全身像一样的道理,相机在你手里,怎么取舍绝非套路。
色彩
要有明确的色彩倾向
每张照片都会有一个基调,鲜花初开的春,绿意盎然的夏,硕果累累的秋,白雪皑皑的冬,不是说照片的色彩要跟着季节一致,而是要有明确的色彩倾向,暖就要暖得热烈,冷就要冷得清凉。
实际的拍摄环境都难达到**的色彩饱和度,适当的后期是非常重要的。楼主在玩相机的初期比较抵触后期,也认为直出才是硬道理,后来慢慢才明白,虽然在广告圈混迹多年,但是对于环境人像的后期还真是门外汉,数码时代,不后期就是耍流氓,也是对客户的不负责任。
拍得好不好跟相机、镜头有关吗?
在一定的阶段,设备的优劣表现在照片上不会有明显的差别,在另外一个阶段,设备的优劣表现在照片上会成正比,这么说是不是有点拗口。
我一贯推荐购买你能负担得起的*好的设备,因为设备的升级是必经之路,但又不认为好的设备能够让技术有突飞猛进的变化。相对于拍摄意识,相机操作是最简单的技术。相机的操作原理都差不多,只是一个适应的过程,关键在于了解你的设备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一样能拍出好照片。
专业级别的相机确实在稳定性、对焦能力、解析能力上都会有很大的提高,但作为一名职业摄影师,现在很多人已经开始使用中画幅、数码后背作为日常的主力机,但是想想你要拍摄的题材,你面对的客户,是否真的需要追求这么高端的配置,如果不是,请想想静静。
我常用的器材是尼康d800e和尼康d3。
如果双机拍摄,分别挂35mm和85mm,两支f 1.4的大光圈镜头都有不错的景深效果,即便在光线不太理想的情况下也能争取相对低的感光度和相对安全的快门速度。
如果单机拍摄,大多数情况下使用尼克尔24-70mm f/2.8G ED ,虽然一代没有防抖技术,但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并没感觉有什么影响。24mm广角端对于儿童来说足够广,70mm长焦端的虚化能力也不错。
除非拍摄特定环境下的题材,会用一支定焦搞定,95%以上的儿童照都是用双机或者一支变焦头完成的,实在不想把好的环境和情绪流逝在换镜头上,奶油味儿的、德味儿的、油润的景深真的比情绪更重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