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突发奇想:让所有来拍摄的男女必须带一两件他们拥有的非常喜爱的物品,这物品要能表达他(她)的思想或者情趣,当然,他们带自己的孩子或者是宠物也很好。服装必须是他们自己的,这样的肖像照更具有他们的特色。是否化妆随意。我让他们拿着(或摆弄)自己喜爱的物品,面无表情地凝视镜头。这有一种庄重的仪式感。在拍摄的过程中我就有了一个想法,我要把这个专题叫做“他们在严肃地表演”,我在新浪的博客中也是以这个名称为标题陆续刊发这组图片的。
为什么这么说?我觉得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娱乐——或被娱乐——的时代,娱乐就要有表演,所以也是一个***“表演”的时代。 在我的这个专题中,所有男女都是严肃地“表演”,这是我把自己的观念融在其中——“严肃”是有象征意味的。“表演”是中性词,没有任何倾向性,随观者怎么解读都可以。
为什么我选择“80后”这个群体?我假定“80后”这一群体是新中国第一代数量庞大的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的教养上有了革命性的改变,在新中国建立的六十余年中,还没有哪一个十年间出生的群体,在他们最重要的完成个人性格和品行的过程中能经历如此巨大的社会变革和东西方文化的交相浸染与渗透,而在这剧变的社会中,“80后”背负着沉重的生活上的和心理上的压力,成为各种物质欲望的“奴隶”。最重要的是,这一群体是新中国的未来,所以,他们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具有评判价值和最具有社会意义的。有了这个“假定”,我认为我的选择就有了特殊意义,就可以把这个专题操作下去。
但是,当我还是把这个专题称为《生于80’s 》, 当做“展现‘80后’现状及他们的精神面貌”的时候,问题又来了,每张照片都是我在影棚里导演拍摄的,这样的“假象”凭什么说就是表现“80后”的现状以及精神面貌?
就在我痛苦地寻找理论支持的时候,我看了一本书,法国艺术哲学家、艺术史家于贝尔•达弥施的《落差——经受摄影的考验》。在这部论摄影的书中,达弥施说:“摄影图像并不属于自然世界,它是人类工业的一个产品,是一种假象。”“摄影是这样一种悖论式的图像,它没有厚度,没有物质,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非真实的’,但人们无法不认为,它以某种方式留住了现实中的某种事物,而它就属于这一现实。这就是摄影图像本质上的欺骗性。”
达弥施关于摄影的见解为我这个专题做了最好的解释。无论是现状、精神面貌还是严肃地表演,在影像中都是假象,我就是以“假”说假。这让我的这个专题具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所以我把标题从《生于80’s》改为《表演》。
我让他们在镜头前“表演”,并用一成不变的具有压迫感的格式来构图,我用这样的影像来表达我对摄影的观点:摄影是有取舍的,是有局限的,摄影是人主观行为的故意操纵。
影像是我制造出来的,是假的,“假象”就会引发多方抵制和质疑,但如果观者是真诚的,是耐心的,他们就会发现,在这种“假象”中依然有真实。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