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摄影数码化以来,时尚杂志出版商(以时尚集团、桦榭集团、康泰纳仕集团为主)便加强了摄影的工业化速度和商业化的流行模式形成,造型职业化,脚本有人撰写,模特摆姿都有教程。从卖东西的角度来说,摄影是成功的,而从时尚摄影层面来讲,摄影是失败的,它被剥夺了本身的丰富性与新的可能性,而被纳入到工具范畴之中。
基于成熟的商业范本和就业无望的双重因素,上文所说的现状,被摄影专业的学生所看好,他们可以心安理得地选择以虚浮的形式代替思考,以曾经拥有的艺术家梦想为作料,揉捏充饥有余,美味全无的压缩饼干。一套走向社会之前的摄影速成模式应运而生。摄影的本体性在高校的摄影创作中由此真正被漠视。对于他们来说,本体是艰难而遥远的,它导致了畏惧感。
要创意不要创作,要设计不要本体。高校教育环境所孕育的精英化意识与学生对于当代艺术的幻想,媾和制造了中国摄影教育的窘境。
2012年下半年,《影像艺术批评》作者、供职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艺术教育系教授特里·巴雷特将来中国开班,主讲一门名为“未来策展人”的课程。这个事情给我们的启发在于,如何考察未来摄影市场,培养有潜质的策展人、摄影收藏顾问、摄影推广人、摄影艺术经纪人、摄影艺术批评家,成为新的市场需求。而与美术馆、画廊、拍卖机构、专业媒体、藏家建立联系,以此为契机,衔接起摄影的完整生态链条,是高校摄影教育需要考虑的事情,由此出发对课程和专业设置做出改变,从急功近利的摄影成功学的歧途上返回,不失为一种自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