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黎在婚纱摄影拍摄现场
婚纱影楼里多年不变的布景,样式雷同的造型已经渐渐让年轻的新人不再"感冒"。婚纱电影作为一种新型的婚纱创作模式,将新人包装成浪漫梦幻世界的男女主角,不仅可以纪念新人幸福美好的时光,而且更是让主角真正的过一把明星瘾。而80后女孩陈黎就是这样一位“婚纱电影人”。
2011年11月11日这个千年一遇的光棍节午后,在济南繁华步行街一侧闹中取静的别致商区三楼,记者见到了穿着球鞋和棉裙的济南女孩陈黎,看着她齐齐的刘海和温暖的笑容,怎么也让人联想不到她就是这家“24格婚纱电影”的老板娘。
走进这家160平方米左右的电影工作室,白色的墙面,原木相框的照片,黑白色调的陈列就像陈黎给人的感觉一样,简单清新又带点“文艺范”。记者来到这个工作室的时候,陈黎正在二楼指导化妆师给客人化妆。陈黎告诉记者,中国传媒大学电视编导专业的她,06年大学毕业后在电视台工作了两年,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个工作。
陈黎说,尤其做这个电视觉得有些累,或者说是不是太喜欢,想着怎么着能够把自己的专业不放弃,然后还能够做一些自己想做的事情,那个时候影视的东西或者说视频的东西它可能还不普及到老百姓,尤其是新人这个人群中,可能新人他可能就是视频的东西他有一个潜在的需求,当时我是这么想。
带着国内刚刚兴起的婚纱电影的创意,陈黎从北京回到了老家济南。用了20万元的启动资金开了这家“24格婚纱电影”。当时最早的时候就是想只是拍与婚纱,与两个人新婚夫妇感情历程,爱情经历为主的这种片子。
随着小店的开张,陈黎的压力也陡然增加,看似浪漫的事业变得不像自己之前想象的那么容易。
陈黎说,当自己做的时候,可能累的是心,再有就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可能只要到商业上就有一种得失的这种关系,比如说万一不好啊,万一消费者不接受啊,而且济南又是二线城市,它不像是北京和上海,一些新的东西消费者容易接受,济南二线城市的话,很多人都是处在观望的这种态度上。
好在小店在开张第一个月时就拿到了订单,这对陈黎来说是种莫大的肯定。而父母的支持,也让陈黎在“爱情电影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陈黎说,因为我从小我爸和我妈就是说做生意,所以我们家没有那样的思想,说一定找一个固定的工作,有一份稳定的收入,不是这样的。而且如果说这方面我爸和我妈给予的支持还是很大的,你像我爸的想法就是说你赚不赚钱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于你学没学到东西,赔了也没关系,你只要说能学到东西,这个事就做得很值。
陈黎介绍,一周七天的工作每天都安排得很满,对于她这个白手起家的创业者来说,工作室是她"甜蜜的负担"。
陈黎每天睁开眼就开始(工作),因为店里的管理很多事情就是说从早上一开始就有很多琐事和杂事,然后一直到晚上有的时候十一二点,夜里一两点钟,有很多这样的。
正是由于陈黎的勤奋和热爱,仅在短短半年的时间内,她的工作室就已经做得风生水起。在最好的一个月,陈黎接下了24对新人的订单,在北京、天津、济南、淄博都设有外景拍摄基地。陈黎很少做广告,这家店都是依靠着客人的口耳相传,生意变得越来越红火。
据了解,一部结婚电影时长30分钟左右,整个制作过程一般需要15天,价格从5999元至11999元不等。陈黎说,影片中还有9分钟的精剪片段,包括拍摄花絮和亲友祝福,方便新人在婚礼上使用。目前,“24格婚纱电影”一个月的营业额能达到8万元左右。但真正让陈黎欣慰的并不是金钱带来的快乐,而是客人们对"婚纱电影"这种形式的认可。
从客人就能感觉出来,最早就是他一进门就问婚纱电影是什么,这是最早的问题。现在呢,陆续有些客人他有带着脚本来的,都已经写好了,有这样的,还有就是他能告诉你大概的需求。我想要什么样的片子你帮他拍。
陈黎对于每一对客人的需求都量身定做,希望能够打造出专属于客人自己的爱情电影。
比如说有的客人他性格非常开朗,他又喜欢这种面对镜头的感觉,然后自己又想演绎一种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情节或者一种感觉的东西,所以说我们就单独去制作一种脚本,可能能满足他的演绎需求,可能这种片子做成了一种我们这边叫经典演绎它可能是搞笑的,可能是夸张的。
开店三年的时间里,陈黎也遇到过不少委屈,尤其是遇到挑剔的客人,她也渐渐学会站在客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