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6年纳达尔从一个由人操纵的、没有系绳子的汽球上进行拍摄,成为世界上第一位空中摄影师。
几乎在与湿版应用的同时,许多人试验寻找其它卤化银的载体。人们期望一种涂布能“干”用的材料,可以在商店里买到,并可以随时装入照相机的摄影术出现。1865年,柯罗叮溴化银干版被研发出。感光版制成后不必马上装入相机中拍摄,曝光后也不必马上冲洗加工,但乳剂层干燥后感光度下跌,曝光时间要数倍于湿板,应用受限十分明显。随后在1868年,哈里森提出使用胶棉明胶来替代胶棉乳剂的设想。
这个想法实现的如此之快,连哈里森本人都没有想到。71年,英国医生马多克斯在《英国摄影》杂志上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糊状的明胶为材料的溴化银乳剂,趁热涂在玻璃上。干燥时,不会像火棉胶那样发生结晶。而且不象先前试验过的许多其它载体那样会使卤化银发生感光度减少现象,相反,似乎还有增进感光的作用,并且,具有遇湿膨胀,易于显影液和定影液渗透,适应冲洗加工的优良性能。1877年,查尔斯·贝内特发现了,把溴量过剩的乳剂,延长加热时间,即延长乳剂的成熟时间,乳剂的感光度大大提高。这样制得的明胶乳剂干版,印相曝光速度提高到了1/125秒,在此之前,湿版至少也要数以秒计的时间进行曝光才能照相和印相。有了干版,感光材料的制备和使用就可以分开进行。19世纪70年代中期,明胶卤化银的印相纸的商品化使得摄影者已经不必自己动手配制和涂布乳剂,可以只管专门去照相了。这意味着,萌发于数年以前的照相术将结束它的孩提时代,步人它工业化发展的成熟时代。
美国某银行的一位24岁的记账员是个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他高瞻远瞩地预见了明胶干版取代当时流行的笨重而庞大的湿版摄影的趋势,在1879年发明了一种乳胶涂布机,并在纽约罗彻斯特租下一栋楼房的房顶,从此开始批量生产摄影干板。
这个小伙不断的改进感光术,1886又研制出卷式透明感光片。你没猜错,我说的就是乔治﹒伊斯曼。
银盐的辉煌早已散去,新的影像技术无论从成像品质还是从环保的角度,都正在超越它的前辈。而银盐留给人类的,相比其他启蒙技术,是要更加鲜活的再现。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