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重要的是,借助于互联网的传播速度和效率,许多重要的摄影活动评选都设置了网上公示等程序,以接受更多公众的全面监督。近期刚刚结束的2010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公示环节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光对于照片的公众评论就达到数万条,从一个侧面见证了摄影评选在公众层面的关注度。面对越来越高的关注度,摄影评选在程序设置、评委选拔、征稿规则制定等层面也是反复推敲不断改进,还有不少摄影人和公众积极地建言献策,有机会担当国外一些摄影评选的业界知名人士更通过各种途径介绍自己的见闻。要知道,关于某些摄影活动的评选过程,是广大摄影人最关心的话题之一。
为了最大限度地吸取各方面的经验教训,中国摄影金像奖、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等重大摄影活动的评选每届都有新举措,都力求将程序和结果做得更科学、更公正。评选作为一项专门的学问,在其过程和结果越来越透明化的状况下,于摄影价值的评定仍将发挥重大作用,摄影界对其科学性、有序性、公正性的探索也将持续下去。
策展的现状
应该说,策展人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一些难以通过评选崭露头角的摄影作品生产力,而国际摄影节和新兴的画廊、美术馆等业态给了这些作品以更多传播机会。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型专题通过展览推介的传播效力,应该比参加评选之后的展示更有效用,更易得到国际国内专家学者及买家的关照。
起始的几年,一方面是部分专家向国内集中介绍着策展人的基本常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一些摄影节之类活动“大干快上”,所有展览都恨不得安个策展人以赶时髦,至于是否能从学术标准和其他层面对于展览进行相应把握和掌控,是否真正起到策展人作用,当时已开始引发争议。随后,经历了数年发展,中国的摄影策展人基本形成了一支较稳定的队伍,也在不断涌现新人。一些策展人还应邀为国外有关机构和摄影活动策划介绍了中国专题或中国摄影师的展览,进而成为国外摄影节特邀的参加见面会之类活动的专家。包括中国摄影艺术节等传统活动项目在内的几乎所有摄影大型展示,都开始引入策展人制。广东美术馆主办的《中国人本》大型摄影展览,中国摄协成立50周年之际举办的《摄影中国1949-2006》大型摄影展览等,都是完全按照策展方式进行的,成为颇受关注的重大事件。连州国际摄影年展等实行的总策展人和策展人机制,也以其学术水准受到业界肯定。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一些策展人经常能收到摄影师主动寄送的光盘,相对于传闻中的重要评选前拿作品请评委指教的现象,可见策展人的业界地位。
不可否认的是,正如任何一种新生事物一样,策展人也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出现,不少摄影策展人仅仅只是把摄影人的作品结集起来拼合成一场展览,至于策展意图与理念、对参展作品的整体性选择、学术评论的撰写甚至展览图录编辑出版、展览传播策略及后续研究等职责,目前还做得远远不够。此外,由策展而带来的一些名与利,学术与市场的角力,策展人与摄影师之间的合作关系等等也因而出现。策展机制如何健全和完善,可能比评选机制的完善需要更漫长的过程。当更多摄影人热衷于与策展人见面、交流,把作品寄到策展人处希望有更多推介机会的时候,策展人的道德和学术水准等话题也应得到更多关注。
二者的互涉
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在广东省第22届摄影展览中,首次尝试对策展人进行评选。作为作品评判和展示推广权利的操持者,策展人本身成为评委们评选的对象,产生的是两种不同摄影作品评价方式互涉的绝妙效果。评委对于策展人的评选,是否可以认定为对其选择评判摄影作品水准的二次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