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为可喜的,是青年人不仅关注本年龄段的生活,还把目光投向全社会,关注民生疾苦、关注国家大事件。这种关注有时显得特别冷静,显现出青年人少有的成熟。青年作者朱丹阳的《达措一家》是一幅表现玉树抗震救灾的作品,画面不是惨烈的场面,而是得到救助的老人的超然平静和背景中疾行的军人,对主体内心的刻画已经从灾害表象上升到中华民众无所畏惧的精神层面,表现出青年人难得的沉稳、厚重。不以画面猎奇,而以深厚表意,这种倾注力和责任感是中国摄影的未来、希望。
18万余幅照片的价值
本次国展最终或成为优秀或得奖的照片不足千幅(组),只占投稿总量的很小一部分。我认为,落选的照片其实很有价值,它的价值就在于部分体现中国摄影的思维走向,有助于进行摄影理念分析、风景观和自然观研究,数码应用技术评价以及技术技法层面的比较分析,这对保护绝大多数没有入选作者的热情并给予恰当的指导具有积极意义。我相信,落选作者非常想了解为什么自己的作品落选,得奖作品凭什么得到评委的青睐。真诚和客观的分析,会得到大家的欢迎。假如从现在开始到下届国展的两年间,能够把国展作品送到各省基层轮流巡回展出;假如每一场展出有评委轮流现场点评作品得失;假如落选作者有肚量允许把自己的照片作为“反面教材”被解剖分析;假如获奖作者同意奉献自己的经验与大家分享;假如大家愿意拿出很少的“门票”资金支持全国巡展的成本支出(与购买器材、花钱外出创作和后期制作输出的花销相比,这是绝对上算的少量投入);假如大家能愿意一时放下相机,回归平静,用心反思摄影态度和总结提高摄影方式,那么这18万余张照片就是世界上投稿量最大的一次影展构成的巨型数据库,其代表性分析的价值不容小觑。到了下届国展,我们可以总结前面的经验,得到长足的进步,看到更多的好作品面世和优秀人才出现。
今年国展的评选活动已落下帷幕,我荣幸地被邀请担当评委。18万余幅参评作品铺天盖地地摆在眼前,这个阵势是我第一次经历的。18万多中产生900余幅(组),中选比率之低也是我参与的评选中为数不多的。评出的佳作,导向意义自不待言,更多的落选照片其实也有其意义,那就是,不要再拍这些或花力气或不花力气的照片,至少不要再拿它们参加国展。
说“花力气”,是不少业余摄影爱好者走南闯北不辞辛苦,劳心劳力却拍出一堆平淡无奇甚至编排好的场景照片,内容上热热闹闹,一切都那么“繁荣昌盛”、一切都那么“欢欢乐乐”。难道这就是摄影?难道这就是我们的生活?相对于这些落选照片,这次得奖的作品恰恰都是生活中一个个小场景的再现,真实感人,仿佛就在眼前、昨天。大家不要再费钱费力地跑到大山里去猎奇了,那不是你的生活,仅仅是一次活动。摄影者不妨把镜头就对准我们身边的父母妻儿、胡同邻里、街头巷尾,那是你生活的地方,产生情感的地方,拍出的作品肯定是有分量的。
说“不花力气”,是指轻易就拍了一大堆有些粗制滥造的、直接记录照片,就认为是纪实摄影。其实这大错特错了,真正的纪实摄影人首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他们带有强烈的悲悯同情心观察这个世界,从人性的视角体验人本身,他们甘于寂寞、不畏风险,每个纪实摄影师后面都有一堆感人至深的故事,我们通过他们的图片看到了人性的光芒和真实,直接泌入我们的心脾,敲击着我们的灵魂。试想他们的力气花在哪里?除了体力上的,更多的是心力上的,那才是真正的“花力气”。
4月的一个下午,摄影师田鸣来到上海地铁2号线的人民公园站。此时的田鸣正在为世博画册《光荣与梦想》拍摄图片,他接到的任务是拍摄白领的生活状态。田鸣选择地铁来表现这个预定主题。
2号线通往蓬勃发展的浦东新区,人民公园站是中转站,人很多,三个扶梯几乎站满了人。田鸣把当天拍的图片带回去整理,发现人的密度不够,细节不够。但他料定这里能出片子,于是决定再去。又一天的一大早,田鸣又到2号线,果然人流密度超过想象。乘扶梯从地面往下走的人潮水一样涌向他的镜头。田鸣不断在镜头中寻找,拍摄将近一个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