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婚礼仪仗很讲究排场,清末迎娶都在黄昏进行,因为黄昏的“昏”通“婚”,迎娶时要用牛角灯,最讲究的120对,差的也要32对,场面相当壮观。民国初期改成白天迎娶,不再用灯。
迎亲回来的路,必须与来时不同,以示“殊途同归”。新人下轿后,射箭、跨马鞍、跨炭火盆等,但这些并不是传统婚姻的重点,传统婚姻重点是祭拜,在“迎娶太太”的协助下,夫妻双方要给“天地桌”上第二道香,行三叩首礼,但没有人在旁边喊“一鞠躬、二鞠躬”之类的,夫妻对拜也没有成规,并非传说中的“三叩首”。进香并非公开展示的仪式,进香完毕,需将天地桌上的神码、黄纸等拿到新娘跨过的火盆中焚烧,即所谓“送神”。在北京传统婚俗中,没有“闹洞房”之说。整个迎娶过程中,祭拜是最重要的仪式,以此告慰先人,并为婚姻祈福。
现如今婚纱代替红盖头
“老婚俗再也回不来了。”虽从事民俗研究,但常人春对传统婚俗的回归却并不执著。一方面,传统婚姻难以融入现代生活,在常老看来,婚纱比红盖头更漂亮,更吸引年轻人;另一方面,传统婚姻的相关行业已凋零殆尽。
比如“喜轿铺”,早已经没有了,过去汉民婚轿上有刺绣,全新的叫“一水儿”,用过几次的叫“二水儿”,半新的叫“三水儿”,不同成色价格不同,讲究人家会专门到苏杭订做,价格虽高,但办完婚礼后刺绣留给“喜轿铺”,通过出租收回成本。可见,“喜轿铺”在老婚俗产业链上地位突出,近年,怀柔一度恢复“喜轿铺”,但客户寥寥,更别说找棚匠、厨子了。常人春认为:“传统婚俗的消逝,不是传承的问题,是产业的问题。”
如今,也有一些婚庆公司在搞传统婚俗,却常常成了“笑话大会”。比如,在婚礼上使用民间“花会”,在过去只有丧礼才用“花会”;还有过去婚庆用的是大铜锣,声音低沉,而今天出现在传统婚礼中多为小锣,这在当年是卖洋糖小贩用的……“民俗的形式是通过历史积淀形成的,它是民意的基础,可以因势利导,或加以简化,但前提是要尊重它。”对此,常先生一声叹息:“遗憾的是,我们一度把传统婚俗的形式完全否定了,结果必然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局面——各办各的。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