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招:故意乱报
在做预算时,故意把一些已经淘汰的工艺或者做法写进预算中去,特别是那些没有经过设计的工程项目更是极为容易操作。在施工过程中,业主就会发现效果很难看,难看当然得修改,一修改就可以坐地收钱了。例如把门套线什么的,做成120mm甚至更大的,做出来当然很“土”了,改回50mm的吧,加钱!
第五招:掩人耳目
一般业主都喜欢货比三家,所以施工方在报价时,就把一些常见的,容易比较的项目报得极低极低,然后通过其他办法再在比较难比较的项目上面把钱捞回来。特别是不少公司是禁止业主在签约前把预算表拿回家研究的,所以业主一般只能记着几样常见项目的报价,很少能把整个预算表记下来比较的。同第一招一样,业主也会认为更“实惠”。
第六招:混乱算法
做预算时,把一些项目的算法改为不常规的算法,这样使单价看上去很低。由于这种算法跟业主可能理解的算法存在“倍”的关系,在决算时,这些本来单价很低的项目就会突然数量变得很大从而导致总价飙升很多。例如改电项目按米算,本来是合理的,结果结算时这个米是按电线的长度,而不是按管的米数计算的。一根管里面可是至少有三根线的,这样就翻了三倍了。
第七招:不标明细
一些在网上“进修”过的业主都会要求人家将工艺说明。但装修工艺是很复杂的,工艺的做法有时候跟主材有很大的关系,只要主材标明了,一般做法上是很难修改的,但是如果工艺做法上写足,就是把主材模糊化,则在施工过程中就有很大的操作空间。一般业主也不明就里,看到做法写了,就以为没问题了。
第八招:事后孔明
签好约,进场施工后再做诸葛亮,业主一直以为没有问题的事情,施工方就会找各种各样的合理或不合理借口说明这个做法的不妥,反正目的就是要让你修改,你要修改就得加钱。这种第四招有点类似,但不完全一样。第四招是做法是本来就不行的,而第八招的,原先的做法可能就是可以的。但目前都是为了加钱。
第九招:笼统报价
这种情况在正规交易中很少发生,但极为容易发生在业主和施工方存在特别的关系时,例如亲戚。也可能是发生在本身工程项目不多时,特别是简装工程。这些工程本身预算部分项目会报得相当地粗糙,在施工过程中,就会出现这个没报,那个没报的情况。这里面也会包含了上述的几种做法,但更为综合。
第十招:工艺修正
现在很多装修公司都是接了活后,再转包给工人的。所以在做法上,装修公司先把工艺写出来,再海吹一番如何如何得了,在施工时,工人就会“好意”地告诉业主,这个不行,那个不行,一般我们都是用什么什么做法的,这样做更好。然后还假腥腥地说改做法不加收你的钱,其实上就是改为更省钱省工的做法了,但业主可能信以为真,对其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