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光网 首页 > 影楼摄影 > 摄影教程 > 如何提升画面艺术感

如何提升画面艺术感

2020-12-09发布     转载自:摄影笔记     上传用户:明天会更好

影是感性与理性结合的产物,包含了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前期的拍摄技术很多摄影师比较接近,勤奋好学的爱好者短时间内在技术层面可以有显著提高。


攻克技术之后,瓶颈期是困扰很多摄影师的问题,如何突破,***大的难点来自于如何提升画面的艺术感,困惑于缺乏美学思路。


画面艺术感不是用某种单一技术可以实现的,它包含了多个层面的感觉。既可以是多个物体的层次感和空间感,也可以是单个主体的立体感和质感,还可以是表现氛围的梦幻感和深沉感,以及表达情绪的细腻感和故事感。这些画面感觉共同打造出作品的***艺术感。


和大多数摄影师一样,艺术的领域中笔者也仍在摸索和学习的道路上,这是一生都要不断学习进修的课题。这篇文章的选题算是个自我挑战,这不是某个专题的教程而是一个高深甚至抽象的话题,笔者只能抛砖引玉,分享一孔之见。


\



审美高于技术


艺术层次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没有捷径,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每一点进步都需要持续的努力来获取, 艺术造诣的台阶无止境。提升画面艺术感***终会归结到审美这个问题上来。



在摄影这个领域,审美是大于技术的。拥有***的审美能力,才真正知道自己喜欢的方向,不会随波逐流,能够坚定地朝着自己想要的风格去努力。当然拥有扎实的基本功也是必须的,用技术去实现想法。


前段时间,吉林大学经济学教授李晓有一个很火的演讲,他说:“如果展开一张世界地图,您会发现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比较优势。如美国出口的是金融服务,日本出口的是制造业技术,中国人出口的是劳动力,欧洲出口的是古老的贵族文明积淀下来的审美,几乎所有的***品都来自欧洲。审美力,是一种历史积淀,前提是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任何与艺术相关联的领域里,审美都是不可低估的因素和能力。例如歌唱比赛中,评委对原创歌手说你的审美在线,这无疑已是超越技术层面的肯定和赞美。






就拿构图来说,来源于审美的积累,不仅要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和摄影功底,审美力会带你打破条框去创新,去发现别人没有看到的角度和精妙光影。 对色彩的掌控到位,多一分过度少一分平庸的和谐***画面,也是基于强大的审美功力。




\


审美的层次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不得不承认庸俗也是一种审美倾向。曾经发生过一件事,四川安岳峰门寺佛像原佛像修建于唐宋时期,庄严素朴、韵味厚重,而经过一番修整之后,历史感全无,新佛像周身颜色艳丽夺目,完全没有了原本的神韵和优雅。这样令人大跌眼镜的翻新,顷刻间就将几千年的历史化为虚有。画家吴冠中说:“现在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


大众审美其实是无个人审美的阶段,主体缺乏个性,眼界尚不够开阔,以时尚为美,容易跟风从众。


美与不美都是很个人化的评价标准,而这个标准与你的成长环境、知识结构以及人生经历都有关系。虽然审美眼光每个人的天分不同,但是审美层次是可以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努力达到一定的高度。


审美水平决定了你对作品***终结果的预设。在学习摄影的生涯中,***初是技术,当你拥有成熟的技术和***器材,为什么同样的场景和光线条件, 拍出的照片还是和高手有明显差距?又或者拍到非常近似的照片,经过大师的后期处理,画面呈现出非常***的氛围感,而你的照片或光色平淡或色彩俗艳?这时候审美对摄影的影响就很明显了。根本问题还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审美力跟不上技术。


\


摄影的格局


现在很多摄影爱好者以把照片发在微信朋友圈获得多少个赞做为***目标。微信和QQ空间,本身就不是一个严肃谈论摄影的地方。点赞只是朋友间的一种互动,大多数时候并不意味着这是一张优异作品。曾经在一次摄影讲座中谈论过这个话题,讽刺的是,当晚就收到一条感谢的微信,说“教程写得真好,按照这个方法修片发朋友圈是足够了。”


几百几千赞并不是证明这是好照片的标准,如果是单纯为了追求关注度,长久下去的结果就是被冲昏头脑,自我陶醉,停滞不前。


我也曾经有一阶段,认为照片得到众人的喜爱就是被肯定的方式。那时的照片多数是暖色调, 颜色鲜艳醒目,放在网站上确实很吸引眼球。但是随着对摄影的领悟逐渐转变,不再用夺目的色彩去吸引观众,而是更注重整体的氛围和画面情绪。 


观众的口味是众口难调的,一张照片不可能赢得所有人的喜欢,唯有遵从内心意愿,创作属于自己的影像风格。


\


所有与艺术有关的领域,当你到达一定高度,必然会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脱离大众审美。而大众审美构成了金字塔底座,在盛行粉丝经济的商业社会,流量会带来经济上的利益,大众审美的影响力不可低估。这时候必须有一个清晰而坚定的理念,用影像去呈现自己心中的画面,而不是去判断和迎合观看者喜欢什么。



下面是前几年在某摄影平台发过两张照片,第①张是差点被扔掉的糖水片,没想到居然大受欢迎,第二张是在当时那个阶段个人很满意的作品,无论前期拍摄技术还是后期调色的难度都远远大于第①张,然而喜欢的人***。


\


开拓美学视野


审美能力是和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分不开的。记得儿时每家每户的墙上都有挂历,同学的家里大多都是明星挂历,当时俗称大美人挂历,而妈妈却对世界风光和世界名画情有独钟。现在回想起来,在那个闭塞落后的年代,这些世界风光和世界名画的挂历可能是对我***初的美学启蒙。那时并不懂构图和色彩,可是那些画作潜移默化地熏陶着我。


中学曾经学过近两年的素描和水彩,寒假和暑假呆在或冰冷或炎热的画室里,对着石膏像和静物反复练习。虽然现在我已完全拿不起画笔,但那是记忆中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回想那些年学过的绘画理论和对色彩的理解,确实对美学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


正因为年少时曾有短暂的学画经历,令我深知艺术的高深,对于高层次的艺术,心中不敢奢望“我也可以”,但会有期望去尽可能接近,并心存敬畏。


\


任何人的艺术修养都不是先天的,需要在艺术创作或艺术欣赏的实践中,逐步锻炼和培养。 网络时代可以在各大摄影平台看到大师级的作品,欣赏之余也要好好思考作者的视角有什么特别之处,借鉴用光技巧,参考后期润色思路,进而将这些技能储备在自己的摄影体系中,激发出美学思路的活力,从而***终形成个性化的鲜明风格。 


各种艺术形式之间都存在有机的联系,不要将自己局限于摄影领域,涉猎各种艺术类别,开拓跨界美学视野,会帮助唤醒美学潜质。


除了学习摄影佳作,参观艺术馆,欣赏艺术家的作品是***直接的方式,看多了,艺术鉴赏力自然会提高。 多看艺术领域的书籍,好的电影、音乐、雕塑 ,都会帮助扩大视野,有助于艺术修养的提高。



免责声明: 本站部分内容、观点、图片、文字、视频来自本站用户上传发布,如有侵犯到您的相关权益,请点击《权利通知指引》,您可根据该指引发出权利通知书,我们将根据中国法律法规和政府规范性文件立即审核并处理。
网友评论
  • 杨女士
    22岁
    化妆师/写真化妆师/化妆讲师
    1万-1.5万+提
    陈先生
    22岁
    儿童摄影师/婚礼摄影师/摄影师
    7千-1万+提
    大先生
    32岁
    摄影师
    8千-1万+提
    阿先生
    31岁
    儿童摄影师
    1万-1.5万
    梁先生
    28岁
    摄影师/儿童摄影师/写真摄影师
    1.2万-1.3万
    啊先生
    27岁
    数码总监/主管/修图师
    5千-8千+提
    迈先生
    33岁
    摄影师/写真摄影师
    1万-1.5万
    铭先生
    31岁
    写真摄影师/摄影师/古装摄影师
    8千-1.2万
专访蚂蚱修图工作室创始人
专访蚂蚱修图工作室创始人
今天我们的采访对象是修图师蚂蚱,实名尚玉超。山东德州人,现定居于山东烟台…
专访摄影师陈灏
专访摄影师陈灏
二字开头的年纪,有人拼尽全力追赶梦想,也有的人数着日子整天浑浑噩噩…
专访古风摄影师玄清梓
专访古风摄影师玄清梓
我们爱古风,爱它的独特风情和韵味,爱它的文化底蕴和美学,更爱它经典…
专访修图师火山
专访修图师火山
提起修图师,大多数人脑海中可能浮现的是埋头苦苦修图的男性修图师…
专访摄影技术总监徐东
专访摄影技术总监徐东
徐东老师身上有一种神秘的叙事:浪漫与理智并存,来回切换,游刃有余…
专访摄影师陈曦
专访摄影师陈曦
你能够坚持做一件事情多久?三分钟,三天,三个月,还是三年…
专访摄影师阿淼
专访摄影师阿淼
9年的从业经验,足以改变一个人一生的轨迹!无意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让阿淼老师…
专访夏天映像团队
专访夏天映像团队
长大后的我们总是怀念着童年,童年的棒冰、童年的秋千以及那时候的奇思妙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