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联系到了本次2018世界新闻摄影比赛(WORLD PRESS PHOTO,简称“WPP”,通称“荷赛”)的人物类单幅三等奖《土窑》的中国摄影师李怀峰。接到记者采访的时候,李怀峰正在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酒店里,等待参加接下来的摄影节活动。
记者专访了李怀峰,请他介绍了本次获奖作品背后的拍摄故事,以及他在摄影创作上的成长经历。
李怀峰:是的
记者:您今年获奖的照片是您拍摄的《土窑》系列专题中的一张,请问拍摄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李怀峰: 《土窑》系列是我从2016年10月份开始拍摄的,差不多拍了1年半,一共去了14次,每次大概待1个星期左右。拍摄的地点是山西、河北的太行山一带。
这次获奖照片中拍摄的大爷家里,我一共去过3次。第1次是2016年11月去的,那个时候当地的柿子正好成熟了,我就跟着大爷,从他收柿子开始一路跟拍。大爷住的土窑位于山西黎城县和河北省涉县交接边缘太行山山顶的一个小山村里,加上他山上只居住着十户左右的人家。
记者:这张获奖照片里阳光洒在两个大爷身上,他们正在做饭和看唱戏机。请问您是怎么挑选拍摄时间和拍摄对象的呢?
李怀峰:我每次都是中午拍摄,选的时间也都是秋、冬或者夏天。因为这个时候阳光比较好。选择的拍摄对象也都是依山而建、朝南的窑洞,这样阳光才比较好。
记者:您的这个系列都是这种比较温馨的风格的,这和以往我们对土窑的印象不太一样。
李怀峰:其实之前也有很多中国摄影师拍摄过窑洞这个题材,但是他们的角度不太一样。而我个人觉得这些在这些山村里、土窑里生活的人们他们不像城市人的状态,虽然物质上比较贫困,但是精神上比较富足。
跟他们接触下来感觉当地民风很淳朴的,如果你对他们好,他们真的就是把你当亲人看待。
另外我也想能够更好地区别于其他摄影师来拍摄这个专题,很早以前我在四川茶馆拍过一张类似的照片,那张照片的拍摄经历也给了我启发。
记者:您都是怎么接近采访对象的呢?有被拒绝过吗?
李怀峰:一般遇上年纪相仿的男主人会比较好沟通,让一根烟,然后坐下来聊聊天,我是山东人,说说山东山西的历史,唠唠家常,再说明来意就行了。
被拒绝的话,有过太多次了。拍摄这个专题的时候,有一家老人不喜欢拍照,我去了三四次,***后一次老人不在才拍成功的。
记者:摄影目前对您来说是工作、还是爱好呢?这次荷赛获奖会对您有什么影响吗?
李怀峰:摄影对我来说是爱好。获奖之后***大的变化就是来到荷兰之后感觉与世界各国的摄影师差距很大,以后要想在摄影之路走的更远更高的话,还需要学习。
2011年,李怀峰买了一部佳能550D套机,从此开始了他的摄影生涯。他在老年大学上过几个月的摄影课,有空的时候也会去听一些人文摄影讲座,这些年他除了《土窑》系列之外,还拍摄过山东省德州市宁津杂技学校练杂技的少年们,也拍摄过有着悠久历史的石碾(又称石磨),他说自己从年轻的时候就喜欢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这也是他会关注窑洞、杂技和石碾这些拥有漫长历史的人或事的其中一个原因。
谈起自己为什么会对人文摄影感兴趣,李怀峰回忆起从1986年初中毕业开始就参加工作,历经了企业改制、90年代初的国企***早的停薪留职、后来自己出去做企业,企业经营不善倒闭买断,之后尝试过做各种生意的种种经历。这些经历对他拿起相机,并且愿意持续关注拍摄人文摄影题材都有着不小影响。
记者:迄今为止您的摄影生涯中让您印象***深刻的摄影作品是哪一幅,为什么?
李怀峰:刚学摄影的时候听过一个摄影讲座,在那次摄影讲座上第一次看到了拍摄于1970年代越南战争期间的那张小女孩奔跑的照片。
据我所知,这张照片不仅改变了美国对越南战争的进程,促使了越南战争的提前结束,也完全改变了照片中小女孩的命运和拍摄这张照片的摄影师的命运。这张照片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也对我从事人文摄影有着很深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