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河北省南皮县开照相馆的刘世强,用自己为全县八旬以上老人拍照的朴实无华行动,谱写了一曲属于摄影人的爱心之歌。表面上看,他只是学雷锋做好事。他发自内心深处的那份爱心与真诚,并没有形成什么有影响的摄影专题,但究其实质,我们会发现,他的坚持,已不能单单从摄影作品角度去评价,他的行动,同样值得广大摄影人去借鉴与效仿。
摄影,无论哪个门类,都的的确确需要一份爱心。
有了爱心,我们才会带着温情的眼光去看待世间万物,才会用热情的视角去发现那些人间真情,才能从对名山大川和风土人情的观察与体悟中,将照片拍出更为细致入微、更为深刻耐读的含义来。
有了爱心,我们的镜头才会更多地对准那些平凡的人们,才会在日常的拍摄中为一些被摄对象、为偶遇的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做一些举手之劳的善举。比如,为采风路上遇到的老人拍摄并洗印、寄送一张漂亮照片,比如,为那些摄影途中碰上的贫困儿童留下一些欢乐的笑颜。这样的事情似乎微不足道,但对于这些当事人来说,其生活一定为因为一张照片、一次交流而增加无尽的美妙回忆。
有了爱心,我们的摄影作品才会得以更好更多的传播。刘世强的事迹一定是在南皮县、沧州市口口相传之后,才得到媒体关注的。同样,我们用摄影所做的任何奉献,都会随着照片本身和当事人的传播,被更多的人所赞扬所记忆,甚至引发媒体的关注,进而通过报道产生广泛影响,改变当事人的生活。摄影记者傅拥军拍摄的一组《宝贝不哭,明年再来》,让留守儿童的形象通过他就职的都市快报,在杭州市民中产生了很大的反响。那些与父母天各一方、在祖父母身边就学的孩子们,因为偶然的一次活动策划,得到更多人关爱。这组照片,也让更多的人士参与,让留守儿童的暑期探亲行动成为惯例,成为美谈。都市快报进而要求摄影记者每人每年做一件好事儿,就是发挥摄影的传播功能,唤起更多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中这样那样的人群的关切,唤起更多人的爱心。就此,也曾有摄影人号召,每位摄影人都应该每年做一件好事儿。我们尽管不能像刘世强那样始终坚持,也不能像都市快报的摄影记者那样有方便的传播途径,但我们如果通过影像来呼吁,通过照片来传播,相信我们眼中的那些正遭遇疾苦的人们会得到更多关注、更多帮助,这似乎比自己为他们捐款捐物更要有影响。
有了爱心,我们甚至还会形成自己的独特摄影选题。以刘世强为例,如果他在拍摄技术、器材和思路方面有所计划,长此以往,就自然而然会形成一份南皮县八旬老人的独一无二的影像档案。如果进而对这些老人进行访谈,了解他们的历史和现实生活,难保不产生一组关于老龄化社会现状的来自基层的缩影。当然,每个人的精力有限,刘世强可能不一定会有更多的时间做这样的策划,但我们完全可从中得到相应启示。同样的例子还有有关“希望工程”的那些影像,王搏等摄影师拍摄的西部代课教师、贫困学生的专题等等。
近年来,一些摄影组织发起成立志愿者协会等,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在行动中拍摄,在拍摄中奉献,得到社会公众的赞扬。由此,我们也看到,像刘世强这样在默默行动的摄影人有千千万万,每位摄影人只要怀着一份爱心,不仅会为自己的摄影之路注入更多的鲜活与真诚,也会用影像的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一份摄影人的贡献。
摄影,需要爱心。爱心,需要从点滴做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黑光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