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路上的一商业裙楼日前终于确定了其大型婚庆广场的定位;徐汇区原汇民百货已易帜为“香榭俪舍国际婚庆广场”;普陀区的一小型百货公司也有意转型为婚庆广场。继广州百利婚庆广场、大连浪漫之都婚庆广场等先后亮相后,一股“婚庆主题风”正向上海的商界刮来。但专家认为,婚庆广场只有绕道“百货”才能有奔头。
自2000年起,上海每年结婚的新人超过12万对,去年更是超过了14万对,而且婚庆消费年年攀高。据统计,申城73%的新人结婚消费(不含房产)已达10万元以上,其中包括婚宴、旅游、婚纱摄影、婚饰等近30项内容,婚庆消费市场每年的消费额达150亿元。此外,外省市来沪采购新婚用品的消费额也逐年递增,使上海成为全国重要的婚礼采购市场之一。
据位于人民路上的天意婚庆广场人士介绍,在其近7000平方米的店内,将汇聚与结婚相关的所有商品和服务。“香榭俪舍”的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商店能满足新人从购物到婚纱摄影、婚宴、外出旅游等的“一站式”消费。商家们都希望,新人们走进这一屋檐下,和结婚相关的事情能全部办妥。
但业内人士提醒,商家争相上马婚庆广场,如果还是沿袭百货店的老套路,前景不一定光明。杭州某知名婚庆广场目前的生意就不尽如人意,这家婚庆广场内一些商品种类雷同,大同小异的工艺品店不下10家,但喜糖店却没有几家。而且广场内的价格优势不明显,如杭州其他店只需800元就可制作婚庆DVD,那家婚庆广场的平均价格却要980元。
业内人士认为,婚庆广场应该和百货店分道扬镳。在打造规模优势、以价格取胜的同时,更应挖掘和创造不同的附加值。如在广场内发布新潮婚纱秀、婚饰秀;主动参与知名人物的大型婚礼、婚典的策划和运作;与新婚刊物联手发布婚礼消费流行趋势;创建新婚网站、发布婚礼消费指数等等。同时还应为新人们度身定做个性化的婚庆模式。因为婚庆广场经营的不仅仅是商品,更是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