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时尚的人们追求潮流,最时尚的人则追求个性。如今已有越来越多富裕起来的人们在为搜集与众不同的礼物、体验难得的经历而大费苦心。本报记者探访到一系列这样的特色行业,以飨读者。
画上涂满油彩的脸谱,穿上舞台上的戏装,站在一幕幕华丽的布景前,仿佛就如同一个专业的京剧演员……与时下流行的婚纱礼服影楼不同,这家影楼只提供戏装行头,还有简单的身段指导、戏剧常识。对于许多人来说,对传统审美观念的认同和爱好是从戏装影楼的体验开始的。
昨天,记者走进了这个位于燕莎桥附近的名为“粉墨浓妆”的戏装影楼。
缘起
圆父亲心愿拍戏装
这个影楼的主人是夫妻俩,影楼开了已经有三年多了。谈起为什么开这样一家“边缘”的影楼,女主人张雨说:“这得从我父亲说起。”
张雨的父亲是个老票友,喜爱了一辈子京剧,可从来没穿上过真正的行头。1995年,父亲眼看自己年纪大了,想穿上真正的戏装留个纪念的想法就愈发强烈。为了帮父亲实现这个愿望,张雨想办法请来京剧院的化装师、借来几套衣服,找了一个卡拉OK厅布景,给父亲照了一回戏装相。
在照相过程中,张雨自己也头一回穿上戏装想“新鲜新鲜”留个影,化装、换服装、跟着老师摆动作,在参与戏装照的整个拍摄过程中,张雨也觉得自己对于京剧的认识改变了很多。拍过一次戏装照,张雨觉得她也喜欢上了京剧。
我能通过拍戏装照而了解并喜欢上京剧,那么更多的客人是不是也可以通过拍一次戏装照,也能逐渐喜欢上京剧?说干就干,2000年8月,北京市第一家戏装影楼正式开业了。
经营
要做就得专业
我们要做,就必须做出专业水平来。铁兵夫妇一直以这个信念指导自己的经营。这个戏装影楼,化装师请的是京剧院的退休老师,服装全部都是订做的,有几十套不同的;40幅布景可以适应不同的剧情需求。
专业水平的坚持给了影楼一个较高的定位。张雨说,京剧院的老师过来看过他们的化装和服装,佩服不已。还有的专业演员上了一辈子舞台,可从来没有一张精致的戏装留影,好多也都跑到他们这儿来拍摄剧装照。通过在追求“专业化”过程中的不断摸索,夫妻俩也逐渐将一所专业剧装影楼办得像模像样。
感动
客人寄来豆角
影楼开业三年多来,圆了不少老票友的梦,也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如今的影楼一色的婚纱礼服让不少追求个性的年轻人有些厌烦,粉墨浓妆正好迎合了他们的个性追求。
“我扮了一回杨贵妃,真过瘾!也算知道了点儿京剧。”在影楼里,记者正好碰见了一位来拍照的盛小姐。穿上戏装,化上装,盛小姐高兴得一个劲地笑。
除了北京来拍照的客人,还有不少客人是从外地,专门奔着拍戏装照来的。“我们有石家庄的客人,东北的客人,一到‘五一’、‘十一’长假,就有外地的客人奔我们这儿来。”张雨说,“有一个东北女士,来我们这儿三次,几乎把所有的服装都拍遍了。后来,我们也成了好朋友。她知道我们爱吃东北的油豆角,就专门给我们寄来了三大包。”
未来
平淡中体味文化
“现在我们的经营可以说是细水长流吧,不赔钱也不赚钱。”夫妻两个淡淡地说。夫妻俩认为,影楼首先是推广文化的,经营倒在其次。京剧作为国粹,必将会有人持续喜欢它,也必然需要有人通过各种形式来推广它。“我们做的,是我们喜欢的事儿。至于未来,我们只是想一心一意地做下去。”
虽然夫妻俩的经营多少有些平淡,但“粉墨浓妆”已经逐渐被人认同。在他们之后,京城又有好几家戏装影楼相继开张,还有不少影楼老板到铁兵夫妇这里来取经。铁兵夫妇相信,有特色就相当于有生命,同样也就有市场。来源: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