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老板认为,企业就是要依靠银行的,他们总是责怪银行的贷款不够用。一旦银行减少贷款,不能依靠时,企业很可能因为流动资金不足而停产,甚至破产。企业家学院副院长鲁柏祥博士则认为,企业要处理好与银行的关系,首先应该以平等的心态去看待银企关系。银行也是独立的企业,同样要追求利润,承担风险。因此,企业与银行之间是平等的关系,并不存在谁依靠谁的关系。
现实中,很多老板认为银行就是要钱的地方,甚至有种占便宜的想法:只要把贷款拉过来,银行就没有办法了。虽然银行与企业的交易行为不一样,但本质上是一样的,银行是特殊的企业。现代新型银企关系的特征是:互惠互利、平等合作、双向选择、联盟发展。诚信是现代银企关系的基础,没有诚信什么事情都做不起来。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叫银行贷款给谁就给谁。但现在的银行不同过去,银行规避风险是很正常的行为。中国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经济直接向知识经济过渡,并没有经历工业经济规范化的过程。小农经济社会贪小便宜的思想,在很多人心里根深蒂固。
中国人讲究用“计”与“谋”做事,始终信奉《三国演义》那一套。越是在古代,讲究计谋越容易成功,因为那是信息不对称的时代。但现在银行都可以派监管员进驻企业了,在这种时代居然还有老板不讲诚信骗贷的。企业的这种行为看起来聪明,却不惜牺牲自己的信誉换取蝇头小利,往往也得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银行认为企业信用缺失时,往往会一直提防着它,这很可能给企业带来致命的硬伤。
绩效是根本
很多企业因为资金链断裂而破产,往往把板子打在银行身上。其实,他们自身的经营管理也有很大的问题。企业要处理好银企关系,经营好企业才是根本。在农业经济时代,所谓的“企业家”的任务是“圈地”;在工业经济时代,所谓的“企业家”的任务是建厂房。当时评价一个企业的实力,就是看企业总资产规模尤其是固定资产的拥有量。而到了知识经济时代,公司已经不是工厂的概念了。沃尔玛没有自己的工厂,却可以进行**网络经营。
所谓“公”就是要整合各方面的要素,所谓“司”就是经营管理。
浙江有家民营企业,前十年经营得很好,于是把钱用来造厂房。几百亩的厂区,标准化的厂房里面几台机器在睡觉。固定资产当中已经有很大一部分依靠银行贷款,设备在折旧,利息又很高,在这样双重压力下,企业怎么办?
不少企业酒把自有资金放到固定资产投资上,而流动资金来源于银行。
这是在卖方市场短缺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行为,那时市场价格往上走,产能始终不足,于是圈地建厂成了他们的必然选择。现在已经进入**化的买方市场时代,其本质就是产能过剩。这个时候造厂房,无非让产能更加过剩,无非就是把大量现金变成钢筋混凝土。
现金流好比人的血液,固定资产好比人的躯体。血液约占体重的7%,却非常重要。如果剁下一条腿,还有可能保住生命;但如果抽掉一条腿的1/3重量的血液,那么肯定就没有生命了。这说明,流动资金比固定资产重要多了。获利能力差的企业,投资固定资产,就像把本来就不够的血液变成躯体,导致血液的缺口更大。所以,这些企业造的不是厂房,而是坟墓。企业要发展的迫切心情可以理解,但不能本末倒置,不尊重规律。银行当然也垂青于利润高、经营情况好的企业。企业利润越高,银行越容易贷款给你,你的现金流也就越丰富。
但是利润从哪里来呢?
利润无非是价格与成本的空间。价格与成本就像一条火线与一条地线,当两条线碰到一起的时候就短路了,企业也就死亡了。在买方市场,利润不能向市场要。价格是一家企业掌握不了的,企业能掌握的只有成本。市场竞争*终表现为价格竞争,而价格竞争*终表现于成本竞争,成本竞争就是效率竞争,而只有管理才是出效率的。所以说很多企业“成于营销,败于管理”。
我建议,企业应该两手抓,一手抓市场,一手抓管理。
沟通是关键
除了上述两点,企业要掌握好银企关系,企业还应该主动与银行搞好关系。
但很多企业老板认为,只要与银行领导搞好关系,银行就能支持企业了。这种低水平的通过不合法的手段来拉关系,损害国家利益与银行利润是不正确的。我所说的企业应该与银行搞好关系,说的是企业应该主动把经营情况全面详实地反映给银行。银行如果不知道企业的经营状况,当然会惜贷。如果你的经营状况良好,那么银行自然会支持你。如果你的经营状况不好,那么银行会给你合理的投资建议,使企业避免盲目投资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