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
01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去年,麦可思研究院发布了《2017年就业蓝皮书》。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月薪仅为3988元人民币,就业率已经出现两年连续下滑。
此外,在《2017年大学生求职指南》中,对于理想工作,有55.9%的毕业生将“不断学习新东西、获得成长”,“行业/公司发展有潜力”放置首位,其次才是“待遇好”。这是该报告历年来在大学生就业调查中,对自我成长的关注**超过待遇问题。
调查背后投射出的除了国内职场日益成熟之外,更有亲历20年来社会变迁的“95后”们早已深知没有什么永恒的利好,唯有不停歇的提高自己才能不被抛出时代的车窗外。
“焦虑的年轻人”不是一个新话题了。霍老爷曾写过一篇《20岁已经在担心中年危机?这不是矫情,是现实》,谈到大量30岁不到,走出校门不过三五载的年轻人感到中年危机指日可待,甚至提前来临。
速生速朽的互联网时代,风起云涌,瞬息万变。二十年来,我们的消费方式、市场模式、就业形态,甚至穿衣打扮,都变得面目全非。十倍快进的速度令身在火箭上的我们心惊肉跳,地心引力已经感觉不到,仿佛下一秒就要被甩出轨道。
前一天你是优势行业的技术砥柱,后一天就成了被清退的三十四岁老员工。
前一天你是二胎二房的深圳中产,后一天就成了财务危机立现的苦逼父亲。
前一天你是登上《时代周刊》的现象级愤青,后一天就成了追思“在我退学的上古时代,吃鸡就是吃鸡,吃瓜就是吃瓜,玩手机就是掏出诺基亚”的油腻中年。
与此同时的是,五年时间,微信做到市值8000亿,一年时间,***荣耀月流水突破30亿,更别提短短十年中马云的资产增值几万倍,取代李嘉诚成为亚洲首富。
提起当下,罗胖在演讲中感叹:快、惊人的快。从蓝海到红海再到血海只要一周时间,想搞个员工培训都不知道该培训点什么。
比一眼望到头的人生更可怕的,是根本就看不到头。没有人的职业规划做到40岁以后,因为瞬息万变的一切根本等不及你用几十年的时间走上人生**。人们不仅要成功,而且要快速成功,***好是十年里解决结婚买房、子女教育、老人医疗、奔向财务自由。
何以解忧,唯有暴富。
02
知识更新快到令人恐慌
昨天听到实习生说“你点一下那个本田标志”,我想了五秒钟才明白他说的是“保存”。同样的,在电影《奇迹男孩》中,做了10年主妇的茱莉亚·罗伯茨准备拾起未完成的学位,然而没有一家打印店调得出她存在软盘里的论文。
比尔·盖茨太太梅琳达曾在演讲中谈到,在计算机产业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自己,面对新技术时仍然举目茫然、无所适从。“在年纪相隔两三年的孩子身上已经能清楚看到时代的差异”,她说。
当下世界,知识更新快到令人恐慌,还没来得及看清的风景转眼就已远去无踪。
曾经我以为**可以用一辈子,转眼开心网和人人网都已经成了过眼云烟;曾经我羡慕日本人一辈子干一件事的匠人精神,转眼36岁的高速公路收费员就遭清退了;曾经全世界都在嘲笑互联网泡沫崩盘了,一个个.com网站都变成了 .compost,转眼另一个**又在登峰造极的路上。
种种一切,如今想来,恍如隔世,而其实也不过十年光景。
进入社会后,时间过得一年比一年快。你担心在一把年纪时还要适应比自己年轻,扎着丸子头的上级;担心还没迎来人生的**就犹如东北下岗工人般被淘汰出局;看到“不下手开除70、80后,公司死了谁负责”这种标题不是洋洋自得而是物伤其类;今天你还风光无限,明天就可能变成一棵白菜,一张废纸。
面对这样的残酷的淘汰,我们开始给自己“加油”,恨不得马上成为业界大神来获取安全感。公众号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关于成功的鸡汤、名言警句,成功学的书也占据了书店***显眼的位置,而知乎live、网课等知识付费服务一路狂飙,用户达到近 5000 万人。
时间短、成效快成了众多人们追求的目标。《六个月英语流利说》、《吉他三月通》、《掌握这个技能,你就能月收入超过两万》占据了人们太多的视线,大家都对短时间学会技能和快速将**翻倍感兴趣。而咪蒙的付费音频课程《掌握这个技能,你就能月收入超过两万》上线仅两天,就有了6.3万人订阅量。
人们也许不相信99元的课程,能让自己月收入过两万,但是人们害怕错过一个好的学习机会而失去竞争力。
03
互联网与社交媒体加剧了焦虑感
公众号上此消彼长的小红点令人深感面对海量信息的接纳无力却又不敢取关,生怕山中一日,错过点什么就跟不上潮水的方向。
《你同学都身价上亿了,而你纠结早晨几点能起床》、《说来惭愧,我的助理月薪才5万》、《90后每个月收入多少才正常》,微信一波波的推送反复蹂搓着你的痛点。朋友圈中各种名晒暗晒花式晒一次次击打着你的胸口。网络社交营造出强烈的差距意识加深了焦虑感。
多篇国外的调查文献显示,社交媒体的放大性、美化性,让人变得不快乐,容易陷入“别人都很棒,只有我***糟”的沮丧。
英国公共卫生**协会2017年的调查数据发现, Ins、Snapchat、脸书、推特4个社交平台均对心理健康有着负面暗示。其中,充斥着网红风、浮夸风的Instagram带来的情绪波动***为恶劣。那些光鲜的秀照和表演让观者以为他人的成功垂手可得,自己的生活宛若泥潭。
而***有杀伤力的还不是王思聪过得比你好,而是认识的人,同龄的人过得比你好。对此痛点,网络媒体不断抛出“81年出生,孩子15岁,创业成功,获千万融资;85年出生,孩子11岁,**VP,月薪7万;90年出生,孩子7岁,部分经理,月薪2万”,各种成功指标让你自荐形秽,寝食难安。
传播的特性是为一切极端案例推波助澜。今天是papi酱拍出2000万广告费,明天是奶茶妹妹澳洲买豪宅,后天00后的公司估值1200万,连做微商做主播都赚到人生的第一个一百万了,你说你急不急?看到的越多,期望的越多,在各路“人生赢家”一万点暴击下的你因“我为什么还不成功”而焦虑不已。
04
“上车”是当时代的第一热词
过去10年中,洋气傲娇的国际贸易一蹶不振,高高在上的传统媒体凋零殆尽,不可一世的外资公司裁员倒闭,冷艳**的4A广告公司形同鸡肋。与此同时的是,2000年买房的,2005年开淘宝店的,2010年炒股的,2014年开公众号的,前两年买了比特币的,靠着时代赋能,占尽先机,一朝翻盘。
前两年,蒋方舟写了文章:“感觉北京已经疯了,似乎网龄超过五年,年龄低于三十,认字三千左右,英语四六级上下,知道KK,出入过媒体互联网和广告公司的朋友们都创业了,弄潮了,跟天使投资人喝咖啡了。”
经验告诉大家,时运比努力重要,地利人和不如天时,机会一旦错过永世不得翻身。80、90后见证了市场的巨变,他们深知风向变化之快,时不我待。如果赶不上当下的班车,不待下一趟车开来,自己已然死透在沙滩上。
去年我面试了一个男孩,薪水待遇都谈好了,他突然通知我说不来了,要跟朋友去做区块链。我说创业九死一生,你一个刚毕业的孩子连在大公司打工的经验都没有,确定要去淌这滩水?
他咬牙握拳跟我说:“踏上风口就成功了一半。当年在大学时没踩准手游的点,这次无论如何不能错过区块链这趟车。”俨然成败在此一击的壮志。
当下社会,从投资人到创业者到打工仔都对“风口”有着极高信仰。人们坚定地相信只要上对车,就可以实现千万倍的回报。
知乎儿们热烈的劝退除IT和金融以外的一切专业。事实也的确如大家所言,行业差异越来越大,高薪形态过于集中,年年都是***难就业季。
新闻系的你毕业后发现传媒的风向全变了,杂志销号了,报社停招了。
建筑系的你毕业后发现四万亿救市不再来,只能去十八线乡镇找项目。
化学系的你毕业后发现就业市场比其他行业小了一百倍,连北大化院学神都转行干医药去了。
没有人再品味肯德基老骥伏枥的鸡汤,也等不及像巴菲特一样滚雪球,大家要得是立竿见影的回报,并相信成功有马太效应,不快速成功就快速沉沦。
05
我们应该怎么办
在这人类历史上***的高速变化时代,个体是被大潮裹挟的微尘。一边是大地裂开巨缝,一边是高山拔地而起,慌乱的人们争先恐后的想去抓住逃出生天的梯子,而事实是能够待在地面,不掉下悬崖已经不易,这就是成功。
那些挤在地铁里的年轻人,谁不是渴望跃过龙门的那条锦鲤?可大多数情况,我们连龙门在哪里都摸不着,不停的挣扎溯洄,也不过就是勉强不被大浪干翻在沙滩上而已。
面对如此日新月异的社会,我们一定要稳住心态,消灭心中的“风口信仰”,因为我们往往只能看到被风吹到***顶端的成功者们,却看不到大批消失在风口中的人。风口太多了,今天是房地产领域的***高峰值,明天是区域链泡沫下的狂欢,想要赶,永远只能赶在后面。我们刚了解了新领域的行情和投资机会,却发现风潮的指向标已经在转弯,所以要慎重上车,保持实力。
在这个时代,成功的都是走在风口前面的人,而不是去赶风口的人。
我们要找到自己兴趣所在,兴趣是源于内心的动力,可以激发人们对事物的求知欲和探索热情,***大限度的调动整个身心的积极性,使体能进入***佳的工作状态。当然,唯有兴趣是不会成功的,在兴趣的基础上尽量保持良好的状态,一直努力下去,完成的任务越多,就与成功近了一点。
***后,降低你的预期,就像白先勇先生所讲,拥有的从来都是侥幸,无常才是人生的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