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就像黑匣子,有时连自己都摸不透,要了解别人就更难,而心领神会地沟通更是难上加难啦!
读罢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人们都以为讲的是“婚姻的围城”。张明亮先生却认为,《围城》说的是“单相思”,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知,难沟通”。
生产商、经销商、广告人和消费者不是挺挺像《围城》里的赵辛楣、苏文纨、方鸿渐和唐晓芙吗?不也同样存在着“单相思”吗?
生产商、经销商、广告人都会抱着一种美好的愿望:他们所生产的、经销的、宣传的正是消费者所渴求的。生产商想:经销商定会争相代理我的产品;经销商想:广告人定会对我的推广计划激情澎湃;广告人想:广告一出街,商品定会被***一空。但消费者说:我喜欢的不是你,我已有男朋友了。造成连环“单相思”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需求不足,或目标消费群定位失当,或推广计划失策,或广告诉求失败……都会造成痛苦的“单相思”,而不能进行有效沟通是更深层的原因。
单就广告人与消费者的“心路沟通”而言可分五个步骤。发现目标人群的总体特征是重要的第一步,其重要性不亚于火箭发射的“定坐标”。坐标定准了,火箭就能顺利进入轨道,否则,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在进一步考查目标人群对同类商品的需求心理时,须设立“时空坐标”,横坐标代表地域,纵坐标代表时间,因为随着地域的推移或时间的改变,需求心理是不断更替、变化的。如果说前二步是理性的,那么第三步、第四步,无疑是感性的,至为关键的,是区分广告人优劣的分水岭。甄选目标人群中带有典型意义的个体进行深度剖析,并融入到典型化的个体,进入具有鲜明个性色彩的语境(或称意境)。简而言之,就是要找准“沟通语态”和“沟通情境”,就是要“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就是要“营造情境交融的氛围”。这无疑是隐含作者个性而突现商品和目标人群个性的,是说到对方心坎里的、震撼对方视听觉的沟通状态。这也正是广告人与张扬自我个性的艺术家的根本区别。广告人迈出的第五步,是创意表现,由最凝练、最打动人心的句子和景象构成的广告创意,绝对需要艺术家般的才情和灵气。
其实,在广告人双手捧着商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地走向消费者的时候,消费者亦满怀渴望地向商品走来,希望更多地、更明白地、更愉悦地了解商品。如果有缘,在广告人迈出第六步时,商品就能与消费者相遇、握手、拥抱,否则,广告人就要校对方向,继续走下去。
也许,我们对这样一些曾触动我们心弦的片断还记忆犹新:“……我是王成,向我开炮,向我开炮”(电影《英雄儿女》);“(你的脸怎么又黄了)天冷涂的蜡”(电影《智取威虎山》);“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景”(散文《背影);“阿Q使尽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笑话,立志要画得圆……”(小说《阿Q正传》)。
也许,我们还记得这样一些广告语:“人头马一开,好事自然来”(酒类);“其实男人更需要关怀”(药类);“让您的货件长上翅膀”(快递);“今年中秋广州流行送金福”(米业)。也许,我们还记得这些画面:“花梨木制成的扶手”(公寓);“蹦蹦跳跳不知疲倦的劲量小子”(电池);“东瞄西望瞅准机会就偷喝的光头男人”(饮料);“气势汹汹但公正严明的黄老太”(超市)。这些句子和画面,无论对广告受众的心理把握,还是广告表现,都是如此的精当和传神。它们区别于嚎叫而空洞的“单相思”广告,它们深深感染着渴望感动的人们。
让我们冲破“单相思”的围城,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