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中,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叫真诚吗?经常听到有人说:你别生气,我就是这么一个人。以此为理由,一再的伤害你,还一笑而过,这叫真诚吗?凡事由着自己的性子,高兴就邮件批复同意,不高兴就缓缓再说,这叫真诚吗?看着顺眼听话服从的员工就提拔,不顺眼有反对意见的员工就不提拔,这叫真诚吗?该怎么看这些所谓的“不真诚时刻”?
**种情况:忠实于角色的“表演”
说该说的话,做该做的事,即便是得罪人,也在所不惜。就管理而言,这种表演,要点赞。所谓职业经理人,所谓管理职业化,角色代表了股东、团队、员工、组织对你的所有期待。对角色负责,就是对职业负责。
这类管理者,往往铁面无私,往往遵章守制。你想让他通融一下,那是不可能的。就事论事、规则**、法不容情,就成为这类管理者的座右铭。同时,这类管理者并不擅长关系之类的事,也很难与其他部门和谐相处,如果公司的文化是厚黑学,显然,这类管理者的下场往往都不怎么好。但如果公司的文化清正、黑白分明、尊重制度与文化,这类管理者反而可以如鱼得水。
第二种情况,回归到情景的“表演”
这类管理者,遇到问题并不会马上反应或给出意见。甚至,哪怕前后相同的两个问题,他的处理意见和做法都可能不一样。有人说,这不是看人下菜碟吗?且慢,还不能给这类管理者,还不能简单定性。
管理学中,有一个情景学派。它们的假设是:遇到不同的人和事,需要回到具体的情景和问题,需要与组织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而不是简单的就事论事。比如,创业阶段的公司,生存是**位的,如果有员工搞了和现有业务无关但可以推进未来增长的创意,作为管理者,你是支持还是不支持?而在公司发展的瓶颈期,传统业务面临增长困境,团队思维和认知守旧,如果有员工搞了很多和现有业务无关但可以推进未来增长的创意,这个时候,你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这样看来,管理者还不能只会简单的就事论事。“权变”的把握难度很大,这也是华为“灰度管理”的一部分。遇到问题,进行原则、机制、文化和业务阶段的综合研判,从公司和员工利益交集角度去考虑,给出前后可能不同的决策,这是大概率事件,也是对管理者战略视野、业务判断、知人善任、创新执行等能力的综合考量。因此,回归到情景的“表演”,难度很高。
第三种情况,在乎人际关系的“表演”
有一类管理者,特别在意团队的人际关系,真的不想和任何一个人闹意见、起冲突。同时,这类管理者还往往有“好人”心态:在团队成员心目中,我要做一个好人(往往是道德和文化视角),不要有任何不当的表现和行为。
我很能理解这类管理者的初衷,希望在人际关系上与所有人搞好关系,对工作的推进也有利。但,管理的现实很残酷,在一个盈利性组织里,企业的使命就决定了,团队内部一定会有各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在无法达成多赢解决方案的前提下(达成多赢,本质也是智商和情商的考验),让一部分人满意,一部分不满意,可能是大多数管理者面临的现实。这种情况下,如果管理者还特别在意每一个员工的“好人”评价,显然,*后的结局只能是“老好人”。
真成了老好人,不仅心里累,业务和管理都会出问题,团队关系也不会像表面上看的那么和谐。往往是表面和谐,底下暗流涌动,*后两边都不满意。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提到了团队的集体平庸,也和这类管理者有关。如果管理者进入到这种“表演”状态,那就要特别小心了。不得罪人,往往是一种理想状态。
第四种情况,彻底伪装和阴谋诡计的“表演”
这类“表演”,天天就是三国和甄嬛传。表面上叫你“王哥张姐”,背后全都是坏话和小动作。这种情况下,哪还有什么真诚可言,到处是利益的算计,到处是人性的阴暗,到处是“话里有话”。如果真遇到这样“表演”的管理者,如果你的公司到处是这样“表演”的管理者,那就真要认真想想了。
关于管理者的角色表演,清末政治家、晚清重臣曾国藩的那句话非常有借鉴价值:本色做人,角色做事。这八个字,或许可以给管理者一点启发。(文 杨继刚(北京新易太和 ***管理顾问)
杨继刚:工信部主管《中国工业评论》专栏作家,多达82篇陆续发表于哈佛《商业评 论》、《清华管理评论》等**管理期刊,引发业内广泛好评。管理畅销书《好员工为什么离开你》《企业转型那点事》作者。《转型领导力M》三部曲作者、版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