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富二代,茅忠群却较早参与了父亲的生意,并说服父亲放下“点火Qiang大王”的荣耀,*终创出一个厨电行业的领导品牌。
上世纪70年代,在西雅图到迈阿密的路上,经常能看到施文经销商店,干净、明亮,位置显眼,橱窗后整齐排列着各种***自行车。
那是很多美国中年男子少年时的记忆。
整个70年代,施文自行车的年产量达100万辆,是美国*有名的自行车品牌之一。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承载着很多人记忆的品牌,在创始人伊格纳兹·施文的孙辈开始执掌公司后,情况却急转直下。
当时,曾有美国媒体评论:(施文)孙子辈的人更热衷于打高尔夫、喝酒、到拉斯维加斯赌博或者到日内瓦湖游玩。他们对制造业兴趣不大,自行车更觉索然无味……
这些在优渥环境中长大的年轻人,对自行车完全没兴趣,更谈不上钻研。在他们的概念里,自行车就生长在自己家,他们不需要去学习如何组装,更不用研究公司的经营战略。
他们从小到大,很少参与公司经营。等到执掌公司时,由于缺乏经验,又没有创始人那样的激情,结果是昏招迭出。
当美国上下掀起“山地车狂潮”时,施文的后代们却错估了市场风向,过早地将重心放在童车上。不仅如此,他们也不愿花钱更新工厂设备,导致产能急剧下降,工人屡次罢工。
在本该与国外企业合作、开拓国外市场时,他们却选择了更轻松的方式,输出技术和人才,然后进口国外厂商生产的自行车,贴牌销售。
结果,那些国外的代工厂家,迅速学习施文的技术,转过身,成了施文的竞争对手。这其中就包括后来闻名世界的捷安特。
捷安特*早其实是由施文出资在台湾创立的。后来利用施文传授的经验快速壮大,并凭借低廉的价格和充足的货源,逐渐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到了80年代,施文已经不能生产自行车,只能依赖进口,沦为一家国际自行车批发商。祖父辈用两代人心血打拼下来的市场,就这样被捷安特不断蚕食,*终差点被后者收购。
令人唏嘘的是,施文的后代们并未从捷安特那里买到教训,反而再次犯下同样的错误。
1989年,施文公司与香港富豪杰罗姆·斯兹创办的中华自行车公司合作,天真地拿技术换了点股份,却没想到中华自行车也不是“省油的灯”。
和捷安特一样,他们利用施文的技术,积极拓展欧洲市场,然后弃施文而去。这成了压垮施文的*后一根稻草。
三年后,施文公司申请破产保护。
二
在施文自行车的故事里,富三代的表现令人失望,他们的名字也鲜有人记起。但在中国,李兆会这个名字却如雷贯耳。
这个富二代和明星车晓的那场奢华婚礼,以及一年后的闪离,至今为人津津乐道。
1955年出生的李海仓,*早只是一名榨油工人,后来凭借过人的胆识和眼光,创立了海鑫钢铁。利用山西的煤炭资源,海鑫很快做出了名气。到2002年,销售额已达3.6亿美元。
那个时候,李海仓的创业故事被媒体广为宣传,他的言论被奉为金句,他的家族也实现了阶层跨越。
但这一切,随着2003年1月李海仓被刺杀戛然而止。当时尚不满22岁的李兆会不得不从国外中断学业,回国接手了海鑫钢铁。
悲剧发生得太突然,以致李海仓还没来得及对儿子耳提面命,传授经营企业的心法,甚至连遗嘱都没立就撒手人寰。一切只能靠李兆会自己。
虽然是钢铁大王的儿子,李兆会对这个行业却知之甚少,且兴味索然。
当时,钢铁行业正经历一场寒冬。“不懂钢铁”的李兆会选择多元化经营,上任后第二年便开始大力挺进资本市场。
经过一番闪转腾挪,再加上遇到史上*大的牛市,李兆会靠着投资赚来的钱,带领海鑫钢铁挺过寒冬。2009年,海鑫钢铁全面复产,扭亏为盈,李氏家族也成功跻身"新财富500富人榜",位列第30名。
故事如果就此终结,那也算一个圆满结局。只可惜,纸面财富来得快,去得也快。
带领海鑫脱困的李兆会依旧沉迷于资本游戏,对钢铁生意不感兴趣,甚至甩手不管。负责人的缺位,致使内部管理一片混乱,每个人都忙着自己捞金。
2014年后,海鑫钢铁的业绩急转直下,被迫全面停产。李兆会也因此深陷债务危机,“富二代成功典范”的光环渐渐褪去。
2017年,李兆会因涉及2.16亿资金债务,拒绝履行法院判决,被限制出境。钢铁大王半生的心血,一朝溃散。
众人唏嘘之余,不禁遐想:如果李兆会在接班前,就参与到海鑫钢铁的经营中,和轰鸣的机器建立感情,结局是否会不一样?
三
和李海仓不同,浙江的点火Qiang大王茅理翔,从一开始就让儿子参与,甚至共同创办了一家企业。方太*初的苦和甜,父子俩一力承担,共同分享。
1985年,茅理翔在宁波创办了慈溪无线电厂。四年后,他带着自制的点火Qiang参加了广交会,赢得数百万美元大单,从此走上“世界点火Qiang大王”之路。
点火Qiang虽好,但价格和技术门槛太低,各种仿制品随后层出不穷,利润空间越来越小。大学毕业的儿子茅忠群于是想到做厨具。
几番较劲后,父亲终于认同了儿子的选择。两个不同时代的人,以一种互补的方式,默契地配合着。
父亲茅理翔事必躬亲,时刻不停地忙碌,恨不得一秒钟掰成两半用。儿子茅忠群则接受过高等教育,很早就主张加大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并且重视选方向、定战略。
*终,方太借助香港烹饪节目主持人方太的一则广告,一炮而红。
日渐红火的生意,让茅理翔对儿子更加信任,大胆放手让他去闯。
茅忠群也不负众望,大力改革人事制度,广纳人才,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他还推行了父亲提出的“淡化家族制”。父子俩一致同意,“企业是家族的,管理是现代的”。为此,他们引进大批非家族内部的职业经理人来经营企业。
在父子俩的合作中,茅忠群有自己强势的一面。方太创立之初,他跟父亲“约法三章”——**,新企业从小镇搬到开发区;第二,老员工不要,亲戚不能进入;第三,关于方向性的决策,由他说了算。
用这个“约法三章”,茅理翔换来了儿子同意接手家族生意。
当时,茅理翔告诉儿子,自己会“带三年、帮三年、看三年”。实际的接班进程比这快得多。而这一切,离不开茅理翔多年来对儿子的引导,并一直让他参与企业的经营。
如今的方太,在少帅茅忠群的领衔下,已成为中国厨电行业的领导品牌。而茅理翔早在2002年以后,就淡出管理层,做起了闲云野鹤。
四
李兆会因为旁观,“败”掉了父亲一生的心血;茅忠群因为参与,超越了父亲的成就。
在雷军作序、黎万强所著的《参与感》一书中,作者强调了参与感对激发消费者,乃至员工热情和归属感的意义。
而这种参与感,同样是家族企业接班人所需要的,甚至是接班成败的分水岭。
美国约翰逊出版公司创始人约翰逊对女儿琳达·赖斯的培养,从小就开始了。
琳达还小的时候,每天家里的晚餐都是一个小型论坛。父母与客人在晚餐上讨论商业、社会和政治问题时,从不排斥小琳达的参与。甚至公司的会议,从高层战略决策,到员工业务总结,总能见到这个小女孩的身影。
“我的成长,就是在不断跟这些大师学习。”琳达说。
之后,琳达从南加州大学通信和新闻学专业毕业,又获得西北大学凯洛格商学院MBA学位。一直在观察女儿的老约翰觉得,是时候让女儿接手约翰逊出版公司了。
但这事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公司里很多老员工,是看着琳达长大的,从当初啼哭的婴儿到仍显稚嫩的女孩,如今却要成为自己的老板,很多人都接受不了。
老约翰相信琳达的天赋,更相信她的能力和品格。他决定自己揽下压力,给琳达一个*好的开始。
在琳达正式加入公司前,老约翰向所有员工宣布:“我将提拔琳达做公司副总裁,日后她会成为总裁,*后是CEO。从现在开始,所有人不要越过她的决定。凡是她决定了的事,你们也不要绕过她来找我。”
在老约翰一脸威严的表态中,员工们知道,新的“朝代”来临了。
老约翰是幸运的,他把出版业的惨淡年代留给了女儿。那时,互联网、电子刊物、有线电视纷至沓来,蹂躏着印刷媒体。
琳达面对的是传统出版业陈旧的运营体系,再不快速行动起来,自己主动求变,就只能等着别人来革自己的命。
为此,琳达率先升级了公司的自动订阅系统,一大批老员工因此无事可做。而受公司财务紧张的影响,父亲当年自己设计并引以为傲的建筑——约翰逊出版大厦也面临出售。
老约翰躺在病床上,推心置腹地跟女儿讨论裁员问题:“他们有的在公司工作了40年,忠心耿耿,帮我建立了公司。现在让他们离开公司,我做不到,我永远都做不到。”
既然父亲做不到,只好女儿来出面。琳达鼓起勇气,找每位老员工谈话,并承诺给他们丰厚经济补偿。这些老人是看着她长大的,无异于自己的亲人。做这件事时,她并不比父亲轻松。
老约翰去世后,琳达把约翰逊大厦卖给了哥伦比亚学院。
在琳达果断的改革下,约翰逊出版公司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如今,Ebony.com正持续为公司带来收入,琳达·约翰逊·赖斯也成为美国***的女企业家。
五
培养接班人是一个长期、耗时的工程。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经说过,花十年的工夫培养一个合格经理的时间不长。
而培养接班人*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到一线去,自己听一听Qiang炮的声音。没有听过Qiang炮声的士兵,不知道战场为何物,战争一旦打响,必被震耳的炮声吓得手足无措。
与此同时,一旦他们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就要放手让他们大胆地去闯。
就像约翰逊将公司交给女儿去经营时所讲:她决定了的事,就不要来找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