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看到一些人发作品,有人评论不好,作者就会说:“顾客要求这样”、“这是甲方的要求” ; 为什么顾客、甲方会提意见?是因为专业能力满足不了顾客,如果有能力超出顾客的期待,顾客、甲方还会让你模仿、追色么?
为什么顾客、甲方让你模仿/追色?因为你不行,顾客不对你有期待。还有一些所谓的 “老师” 教别人追色、模仿色彩!
这些教追色、模仿色彩是因为不懂原理,没有原创能力,只能靠模仿;甲方、顾客觉得太差才会让他们追色、模仿。
教人像调色的 “老师” 都在教怎么模仿(追色)欧美风格、法式风格、韩式、日系、森系、isn风格等等,大家冷静的思考一下,为什么要模仿各种风格,而不是根据画面的不同调整适合画面的呢?
这就是没有原创能力,不懂原理。所以很多 培训“老师”,培训一个月讲 1 天理论练习29天;还有很多说自己培训理论很少,大部分讲操作。
前段时间有位业内非常出名的样片修图师跟我说:“我做这个行业十几年了,前十年靠经验、技巧,后十年需要您讲的这些理论。不懂理论没有原创能力,只能靠模仿。”
很多人也会讲根据画面的氛围调整色彩,***后只是对比度强弱、高光偏什么、暗部偏什么、整体偏什么色彩。
好的老师是告诉你原理,因为有原理会有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知识,我们讲的专业,在这个专业基础上加上你自己的品味、审美,就有了你自己的风格,而不是跟风模仿。
每一张片子的光影、色彩组成、画面表达都不一样;很多“老师”都口口声声的说:“色彩搭配、色彩情感、画面氛围、光影关系” ;到了实际操作告诉自己的学生 “追色” “模仿色彩” “预设” “查找颜色” “感觉” ,怎么讲的跟做的不一样? 怎么不把这些专业名词用到操作中?难道这些词汇只是为了得到小白的信任,不是用来调整画面的?
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朋友应该能明白,每一张片子的色彩搭配、色彩情感、画面氛围、光影关系都不一样即使相似调和色彩也不一样,怎么就可以拿着别的片子追色、模仿、用查找颜色、预设来觉得片子的色彩呢?
为什么教学生不能把色彩视觉原理教给学生,非要通过模仿、追色呢?千万不要说模仿色彩、追色是学习色彩的过程;模仿色彩是要明白视觉原理之后模仿作者的思维方式,而不是模仿画面表面用了什么色彩,高光偏什么,暗部偏什么色彩,不懂原理的模仿,看不懂背后思维方式
很多培训、教程都标榜是“系统的讲解、从原理到实践 ”,真的做到的微乎其微,甚至没有,如果懂视觉原理,不会教你追色,模仿色彩,他会教你这张片子怎么更符合视觉,更能满足我们眼睛。
那些教追色、模仿色彩的“老师” 只是善于营销包装,追色模仿色彩只要会用Photoshop 都能模仿出想要模仿的色彩,色彩无非就是色相、饱和度、明度、亮度,有了参照片子,利用工具调到参照片子数值就可以。
这样的模仿只是模仿,每张片子的光影、表达的内容都不一样,同样的色彩放在不同的片子也不会有同样的效果,甚至色彩在画面里的面积、形态、黑白关系的比例、都不一样,会很影响整体的效果。
模仿色彩模仿的是什么? 并不是画面用了什么色彩,整体偏向什么色彩,学习的是画面的色彩配方,怎么利用色彩调和的,而不是表面的用了什么色彩,高光偏什么颜色,暗部偏什么颜色。
视觉规律是有标准的,专业作品要在这个标准之上,而不是瞎调,按照自己的感觉调,不同气质的片子有不同的标准,当然标准也不是一定要完全遵守的,不遵守的前提是你要先懂这个标准,然后在这个标准之上取舍,而不是不懂直接瞎搞。
红楼梦里有一段林黛玉教香菱写诗非常好的讲解了这个问题
香菱找黛玉学作诗,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虚的实的对实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又道:“平仄是末事,词句也次之,第①是立意要紧,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她的意思是: 平仄虚实、起承转合是作诗的标准、规则,作诗不一定非要作格律诗,可以作不讲究平仄的古体诗,一样也是好诗。但林黛玉还是首先教给香菱格律诗的创作规则,然后再说的这句话。对古代读书人来说,格律诗是必学内容,那些奇句都是在这些规则、标准的束缚下经过长期的训练下经过一些取舍得到的奇句,也就是没有这些规则、标准是做不出奇句的,所谓奇句就是我们讲的风格,风格是在标准上面的取舍。
立意是诗词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我经常讲的:平仄虚实、起承转合是理性部分,立意奇句是感性部分
要想做到不以词害意,首先要懂这些规则,在这个规则上面做取舍,就像我们修图调色,有时候会损失一点真实性、逻辑性,但是在为了美的前提下去损失的,而不是无缘无故的损失。
什么是***的审美,我们东方跟西方也截然不同,不同文化影响不同审美,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确实有强弱之别。
1. 西方人比较追求宏伟壮观,喜欢征服的感觉,给你感官的刺激,他们觉得这种征服感就是***的审美。
大部分西方艺术比较倾向于宏伟壮观,感官的刺激,像凡尔赛宫,一些著名的油画作品;我们东方也有这种比较强烈的时代唐朝,也有壮观的延续,像故宫。
唐朝以后我们中国的审美更倾向于内涵,宋徽宗时期文人画达到了顶峰, 像比较著名的故事“踏花归去马蹄香”,怎么用画表达出香;表达一件事情不是直截了当,而是曲径通幽,欣赏其中的趣味。
无论是宏伟壮观、还是曲径通幽都有自己***的表达,也都有自己的特点,像宏伟壮观表现的东西就会比较大气,但是少了一些比较感性的品位;曲径通幽的表达少了大气、壮观却更好的表现了感性的品位。
就像每个朝代都会加个大,但是 大汉、 大唐、大宋、大清,真的让我们感觉到大的是 大唐,这跟这个时代的文化、审美是息息相关的。
宏伟壮观的艺术让人比较直接的感受,曲径通幽需要你有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看懂,里面蕴含了大量的典故。
苏州园林的拙政园有个小亭子“与谁同坐轩”,亭子取意宋苏轼《点绛唇·闲倚胡床》词:“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还知么,自从添个,风月平分破。”
如果没有读过这首词,可能就无法欣赏、感受这个亭子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