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多数镜头最小光圈皆为 F22,但有些则可提供至 F28-32,但不管何者,皆能享受小光圈所带来的影像创作乐趣,但缩光圈该缩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各种题材的拍摄需求?且是否有一定的通则可依循?答案~是没有的,一般仅能透过经验法则来设定,不过现在利用景深预览键的预视,就能初步掌握影像景深状况,让拍摄者直觉取景就能拍出想要的情境氛围。另外,除了缩光圈外,还得适时依据拍摄题材变换镜头焦段(如拍摄风景议题,广角端最好介于 10-16mm 间),如此才能满足各种题材的拍摄需求。
透过相机内置的景深预览键就能初步预视景身状况,让拍摄者更容易拍出所要的情境氛围。
超焦距观念的灌输
超焦距(Hyperfocal distance)即是玩家口中的「泛焦」,目前多用于风景或街拍等题材使用。何谓泛焦?其实就是当镜头光圈收缩至某一级数后,由无限远(∞)到某个位置内的影像都是清晰的,所以可使画面获得最大的景深,不过目前多适用于广角镜焦段(景深涵盖范围较长焦段镜头来得长远),读者在操作时需特别留意。当对焦点不在超焦距上时,不能将无限远(∞)的一端纳入景深中;反之,当对焦点对准超焦距时,其景深涵盖范围会由超焦距的一半延伸至无限远(∞)一端,也就是说,假设超焦距为 3 米,那么景深就是 1.5 米至无限远(∞),以此类推。
部分镜头有内置景深尺表设计,如此一来,就能透过显示,得知目前光圈下的景深范围。
透视与光影的应用
缩光圈拍摄,由于景深较长,所以不仅被摄体拍得清楚,连带使得背景也被清晰记录;一般来说,要兼具画面质感与长远景深,我们都会利用「光影」与「透视」方式来加以解决。以前者来说,就是利用光影变化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让前/后背景能做出更明显的区隔,如下图1,原本缩光圈是为了营造火车的速度感,不过在光影的衬托下,就能清楚区分出建物、火车与行人等三大区块,让画面能有更丰富的视觉层次变化;至于后者,则和前者有异曲同工之效,只不过它是透过被摄体规格排列来带出画面的层次感,如下图2,由于前/后景深都相当地清楚,这时只要找出画面的规则或规律性切入,就能拍出层次分明且饶富趣味的影像作品。
透过光影的陪衬,即使前/后景深都相当清楚,也能轻松带出画面的层次感。 Canon EOS 650D + Tokina AT-X 11-16 mm F2.8 PRO FX 的 13mm 端。光圈 F16,快门 1/50 秒,ISO 100,AV 光圈先决拍摄模式,自动白平衡,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