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各位对米勒的绘画并不陌生,1859年所完成的《晚祷》是米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描述一对农民夫妇在远处教堂钟声响起时,放下手上的工作,虔诚地祈祷。
如同画作名称──晚祷,我们可以感受到画中时间性的暗示,想必是工作了一天,太阳西下,在祈祷过后,便要回家吃晚饭了,看到的虽是静止一个画面,但却让我们联想到这个画面数小时前的过去与数小时之后的未来,这就是一张画面所传达的故事性。要达到这样的感觉,米勒是用了“逆光”。试想,若此张作品是以向光面来表现,即使是画面具有昏黄的阳光色调,那么黄昏的时间象征也不会那样的明显。就是因为我们在视觉上感受到逆光感受,加上人物动作,以及附属元素的搭配,所谓的“晚祷”和它的故事性,便可以说服观者。
重回那一地 立体感照片让你身临其境
想在看照片时再一次身临其境,就要利用前、中、后景,拉出空间的层次感和透视效果。“透视法构图”和“色调”都可以帮我们实现立体感。
换个角度 画面更有层次
从梅因德尔特? 霍贝玛(Meindert Hobbema)(1638–1709)开始,把画面结构转化为线性皆消失于远方的一点,道路两旁的树当然都是一样高,视觉上却使其近长远短让画面空间具有深远感。当时艺术家们皆偏好使用此技法来营造深远的三维空间。
在人像摄影时我们依然可以借鉴这个技法来体现画面的立体感。如上图拍摄时我原本是以站立的视角拍摄,以樱花树当背景来拍摄,忽然发现脚前就是低矮花圃,于是我蹲下贴近花圃当前景,于是空间从原本的两层变成了三层,红花绿叶贴近镜头被景深柔化掉,就像是画纸上的颜色渲染。我们在拍照时都要随时细心观察周边可以利用的元素,让画面更加丰富别致。
如果镜头垂直于花和人拍摄,会缺乏立体感
提示:在按快门的一刹那遵从灵感,暂时忘掉教科书吧!
Q:如何在短时间内既和模特沟通又要准确地构图?
达人解答:快速地按下快门当然是可以拍到较为自然的照片,而构图我只交给了“直觉”,在拍摄时只考虑拍照当下的视点给我的感觉是好还是不好,好就瞬间按下,不好则迅速移开。这需要长期对审美的培养与锻炼。为什么我会在这个时候按下了快门,一定是有原因的,所以才能在事后归纳出一个道理。但在那一瞬间,只是直觉,而不是在拍摄的当下还在思考或回想书上所说的一堆构图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