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该亮的足够亮,让该暗的足够暗,是最正确的做法。本书一再强调,数码相机的曝光总是保守的,RAW文件忠实的记录下这种保守政策,结果亮部和暗部都是“宁缺毋滥”,都老老实实待在直方图的左右端点所划定的范围内。这不是最好的结果,因为往往不是我们需要的,但至少也不是最差的,因为总比设定更加错误的亮部和暗部要好,相机不愿冒这个险。当相机无法决定时,把决定权交回给摄影师是最明智的。
上图就是这样的一张照片
很显然,横亘在整个画面中的一排树是整幅照片的主体,凭眼判断,它应该比较暗才对,正好和雪地、天空形成对比。但实际并非如此,照片中树的RGB值基本都位于150-180之间,即便最暗的位于画面右侧的树干的RGB值也在80左右,这样显然不能形成足够强的视觉刺激。
要让上图具有更暗的暗部,则首先需要将亮部设定正确,为此,在Camera RAW中,先将“曝光”增加到0.60,稍微出现一些高光溢出,然后“恢复”到5。树也跟着变得更亮了,但没关系,因为不设定好亮点,我们永远不知道暗部应该有多暗才算合适。
下一步降低了一点“亮度”,从默认的50降到15。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亮部没有什么需要保留的细节,无论怎么调整“亮度”,对亮部的影响都有限,但“亮度”同时在影响着暗部,对“亮度”的不同的操作方式同时对暗部产生不一样的影响。我不希望暗部继续被变得更亮,因此,降低一点“亮度”是合适的。虽然“亮度”的数值变化不大,但树的RGB值降到了比调整前还要小一些。
第三步是设定暗部,严格说是设置“黑点”。向右滑动“黑色”滑块,直到感觉树变得足够突出了,滑动到65。此时画面右侧树干的RGB值大概是8,形成了足够黑的黑点(见下方图)。
树变黑了,但却把整个画面的气氛给带动了起来,显得更亮丽了。黑了,却“靓”了,这的确很奇怪的视觉经历。看到调整后的画面,给人的感觉是里面的信息更多了,当然这只是假象,但在视觉上给人的感觉却是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