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眼在辨色方面有颇高的灵敏度,可在大部份情况下辨别到白色的对象。但相机的感光组件则不如人眼,如果偏离了中性色温太远,在感测上无法修正,会令相片出现偏色问题。最常见是灯胆光下,远低于正常色温时,色调会偏黄,特别是人的肤色会特别难看,所以要将过暖的颜色“调冷”去中和,令相中对象的发色表现像日光照射下一样正常。而调校的基本原则,就是让原本白色的东西,在不同色温下仍看到白色,以之为“白平衡”。那为何没有“黑平衡”?因为黑色在任何色温下的表现也是一样,所以以黑色作为基准是无法达到色温修正的作用。
在菲林年代,菲林的预设色温通常为日光使用,约5500- 5600K,如果遇到偏离的色温,就要加有色滤镜去修正颜色,即遇到暖色时用冷色滤镜,反之冷色时用暖色滤镜。不过在数码年代,感光组件具有色温修正的功能,可以因应场合去调节色温范围。
这是自动白平衡(AWB)下在室内暖色光管下出现的效果(左),如果AWB无法还原被摄者的颜色,而相机又支持RAW,可以在后期更改RAW内的色温值去修正(右)。
一般数码相机都已有自动、日光、密云、钨 丝灯、光管、闪光灯及手动模式。不过每部机的表现都有差异,如果相机受到设计局限,如自动白平衡的侦测范围大约在4000-7000K左右,遇偏离中性色温更夸张的环境时,就会显得无能为力,必要时就需要用预设色温收窄范围,或用手动白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