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体是在画面当中陪衬、渲染主体,并同主体构成特定情节的被摄对象,它是画面当中与主体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次要对象。陪体与主体相配合可以说明画面的内容,有利于让观众正确理解画面的主题思想,可以防止产生误解或者歧义。陪体可以烘托、陪衬主体,可以对主体起到解释、限定、说明的作用。陪体还可以起到点明和深化画面主题的作用,画面中如果没有陪体,那么画面的意义会显得比较一般,而有了陪体,画面的主题就会得到深化。
运用间接处理陪体,画面下边石头陪体可以不完整出现,是把画框当作“窗口”,把画面与周围边框外的生活当做一个流动的、联系的世界。它自身可以不完美,但通过联想,可以自然补足残缺部分,与画有些画面当中把陪体处理在画面前景的位置,使它和前景合二为一,起到双重的作用,既可以交代主体与陪体之间的关系,又可以丰富画面影调、色调的层次,起到均衡画面的作用。摄影构图中陪体的选择要适当,要能用来刻画人物的性格或者说明事件的特征。陪体常常在画面中是不完整的,只需留下能够说明问题的那一部分就够了。陪体过分齐全就会削弱主体。
八、景别的选择
在一般情况下,我们习惯于根据被摄物体在画面中成像大小将景别划分为5种,分别是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
景别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规则来划定多少段的距离是近景,多少的是中景或远景。在场景的构图中,右一种构图景物距镜头较近,也就是景距较近,例如上图中的花树相对于远处的农民就是近景、远处的山就是远景,而处在中间的农民就是中景。当然,用两幅或者两幅以上的图比较景别是最常见的,上图相对于下图就是远景与近景的比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