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摄影家邓维
中国摄影乱象之一
太多雷同
我从事新闻摄影记者三十多年、担任各类摄影评选评委二十多年,作为亲历者、见证者、责任者,我感觉有些事、有些话必须开诚布公说一说。
在这个摄影没有门槛的时代,我国每年大大小小的影展不下6000个,上至国展,下至沙龙圈子的作品,几乎所有参赛的作品,都有以下特点:
题材雷同 / 呈现样式雷同 / 观念雷同
我不禁要问:我们作为13亿人口的国家,我们经历了4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40年里日新月异的变化,这其中有不少成就,也遇到很多问题,为什么反映到我们的影像上会如此雷同?
中国摄影乱象之二
混淆摄影类别的概念
这些年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摄影以极快的速度、极大的覆盖面走向普及与繁荣,这一大趋势有目共睹,成就当然是主流,也为摄影界津津乐道。
但与大发展、大繁荣不相符的,是相应的理念与规则若干年来在一些时候、一些地方变得可有可无;许许多多摄影爱好者误以为"天下摄影全是一码事",将新闻、纪实摄影与艺术创作的摄影作品混为一谈;更有甚者,是一些打着摄影的旗号做别的事的人,故意混淆相应的理念与规则,弄得是非不明,乱象丛生。
凡此种种,若再不敲警钟,挟沙裹泥的大繁荣在一定程度上就有可能给摄影带来不小的负面影响。这并非耸人听闻!
中国摄影乱象之三
摄影成为名利场
我觉得现在既是摄影大普及、大繁荣的时期,也是摄影的多事之秋。近几年来,国内有影响的摄影评选接二连三地出现作者违规、照片造假和一些匪夷所思的怪事,令摄影界及广大摄影爱好者十分不满,十分反感。
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有的摄影人没有底线,为了达到拍到"好"照片的目的,对自然人文进行故意损毁或破坏。
一些人过于注重后期技术,轻视前期摄影,即所谓的"三分拍、七分后期"。对待摄影不求甚解,针对不同摄影类型的拍摄方法和原则没有做出很好的思考和区分。
很多人只重视向奖项看齐,拍摄只是为了一味的评奖评职称,并以此相互标榜。有人拉帮结派,作为摄影圈人士固步自封,拉帮结派,不考虑民生和社会问题。亦或是一味地模仿西方的摄影方式和理念,而不是扎根于中国自身文化特质的创新。
理论的苍白是中国摄影界***明显的短板。中国摄影领域不乏摄影大师,更不缺世界一流的摄影装备,但作为根基的摄影理论却一直徘徊在似是而非、自拉自唱的窄路上,与摄影现在的社会影响与发展需求严重脱节。一味的追逐摄影器材的升级,而不是理论和观念的升华。
***有价值的影像,就在我们身边
摄影,别走歪门邪道!
在这个没有门槛,大众摄影的年代,我们需要的是有真情实感,真实可信的影像。我们今天的摄影队伍浩浩荡荡,但***欠缺的,是有价值的影像。
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拍摄自己喜爱的题材无可厚非,但希望大家有可能有意识地去尝试拍摄一些与众不同的题材,如果有更多的人这样尝试,摄影对社会不同角度的呈现就会日益丰富起来。
我们身边有大量的***题材等待我们去发掘、去记录。如果可以潜心拍摄一个题材十年乃至几十年,对摄影发展来说,这将是一笔巨大的历史精神财富。
《中国煤炭30年"冰与火"》,张兆增。作者用30年的时间,客观准确形象地记录了一个行业的改变
《上访者》 ,1977年 ,李晓斌摄
《大眼睛》,1991年,解海龙摄
这些就是有说服力的影像。有责任的记录、见证、呈现,这些事是特别值得我们去做的。有观众提问:"什么样的照片算得上好照片?"
邓维回答:
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照片就是好照片;经典的照片就是过目难忘的照片,看到它就能记一辈子。 我说好照片是用‘脚’拍出来的,所以希望大家能够多走、多拍,不断提高自己的眼界,希望大家今后可以用作品交流,期待看到大家更多让人过目不忘的好照片 。
我国的摄影人作为世界上***大的摄影队伍,要敢于尝试不同题材,避免复制现有作品。我们拍摄图片不一定要轰轰烈烈,不一定名垂史册,不一定要出人头地, 但我们要守住影德,用心去拍摄。要记住,有价值的影像就在我们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