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句扎心的话吧,五十年前我们觉得“书信”长存,二十年前我们觉得“报纸”长存,几年前我们还觉得“单反”长存。时代抛弃你的时候,什么时候提前下通知了?
摄影被“后浪”的冲击,***该思考的是如何去面对?不同类型的摄影人,受到的冲击不一样,需要的应对也不一样。搞清自己是什么样的摄影人,才能找到自己的应对之策。
过去类似的“分类”文章,是把人分成了高低贵贱的,对此我不赞成。当大家需知不同的摄影人只是定位不同、情况不同,对摄影的索求也不同,没有高低之分。然为了文字表述方便,我加了一个数字序号。我的分类是:
第①类:专职工作者——用摄影谋生的人
第二类:自主创作者——用摄影表达心声的人
第三类:业余爱好者——用摄影丰富生活的人
第四类:借机交际者——用摄影交朋友的人
这四类摄影人,各自的具体情况非常不一样,我们来分析:
专职工作者:是职业道德,不是爱
专职工作者从摄影行业里“挣钱吃饭”。包括摄影记者、单位的摄影师、商业摄影师、影楼照相馆从业人员,以及那些不拍照也吃摄影饭的人,比如职业后期技师、职业摄影教师、摄影理论评论家、摄影组织专职工作人员。
工作者和摄影是“职业性”的关系。他们进入摄影行业未必出于热爱,可能只是因缘际会找个吃饭的地方。媒体记者可以拍摄自己完全不关心的新闻事件,婚纱摄影师难过的时候也能把新人拍的喜气洋洋。这是因为专职工作者拍照完全出于职业需要,主要体现单位或者客户的意志,不能充分体现任自己的内心世界。
好的“摄影工作者”有敬业精神,但未必有“对摄影艺术的热爱”。曾经和我一间办公室的同事,现在就有人当会计、律师、和小学升初中的培训——对专职工作者而言,摄影只是一份工作,如果有更好的职业机会,完全可以放弃。当然,有些工作者自己也喜欢摄影,他们可以同时既是工作者,也是创作者或者爱好者。
自主创作者:自己的内心高于一切
创作者拍照片不是为了挣钱,他们自己有一个挣钱的办法(国内一线的摄影师,有企业家、有医生、有军人、有警察、有教师、有农民工、有经营民宿的小店主,总之有你能想到的各种行业)。当然也有些创作者本身也是摄影工作者,但他为个人表达的拍摄和为挣钱吃饭的拍摄还是两回事,只能说碰巧也用自己喜欢的东西来挣钱吃饭。
创作者是真正热爱摄影的人。工作会下班,热爱永远不会下班,所以创作者的脚步永不停歇。他们是用摄影表达自己内心世界的人,也是为摄影付出***多的人。这里“付出”指的不是金钱(毕竟金钱对每个人的重要性差异太大,亿万富翁眼里一百万就是纸,我眼里一百块就是命),而是肯于为创作进行***艰苦的努力和***枯燥的学习。其他人的努力是适可而止的,只有创作者的努力是永无止境的——毕竟,唯有爱从不计算成本。
创作者的拍摄是首先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较少受到他人的控制。其中随和的创作者还会考虑读者感受,个性特别强的甚至会完全无视读者随心所欲。比起大众的正向回馈,创作者更需要自己内心的认同。当然,很多个性鲜明才华横溢的创作者(不仅仅是摄影师),按照世俗的标准一辈子过的特别不好,根源也在于此。
业余爱好者:玩一个有趣的游戏
爱好者的处境更加“超脱”一些,他们有地方吃饭,内心世界也有别的寄托,对他们而言,摄影是锦上添花,是让生活更丰富的游戏,但不是“少了就没法活”的必需品。但这不代表爱好者不努力不学习。踢野球的业余队也会跑战术拉体能、路灯下面下棋的大爷也会背棋谱,因为游戏只有经常赢才好玩,场场输很快就没心气了。
在“努力”方面,爱好者和创作者有两点明显差距:一是关注领域不同。爱好者缺少内心表达的冲动,精神收获主要来自于作品被点赞喝彩带来的满足感。所以爱好者更关注“世俗评价”,追求作品的形式感,喜欢卖弄技巧,甚至不太敢于做出反常规的视觉表达,是“作品雷同”的重灾区。二是付出程度不同。爱好者的努力程度往往“适可而止”,特别是不愿意进行枯燥的理论、史论学习。因为他们毕竟是“做游戏”,不需要玩不好玩的东西——正因为有这两点差距,爱好者更愿意相信所谓“成功捷径”,构成了摄影界吃亏上当的主力军。
爱好者是摄影世界的主力军,这当中会有一部分激发出对摄影的热爱,成长为创作者。多数爱好者一辈子都是爱好者。只要少吃亏上当,用摄影美化生活其实挺好的。
借机交际者:摄影就是个“由头”
交际者和爱好者***大的区别是,他们其实并不喜欢摄影,而是单纯的用摄影做媒介交朋友。比如大爷大妈退休孤独,看着别人一帮一伙搞创作很热闹,反正相机又不贵,也弄一个挂在脖子上,好加入一帮一伙(当然也有少数人是借此有意识结交“有用的人”,太详细我不敢写,你们领会精神吧)。
交际者本身并不在乎摄影,他们的“帮伙”玩摄影他们就跟着玩摄影,帮伙玩别的他们也就跟着玩别的。所以他们对摄影水平也没有什么要求,爱好者好歹能钻研技术,他们什么都不钻研,跟着跑就行。各种拍照圣地摄影团里,交际者的比例很大。虽然“圣地”虽然拍不出来好照片,对于起哄交朋友还真是挺有帮助的。
理论上讲,交际者中也可以有些人喜欢上摄影,成为真的爱好者。但实践里这种情况极其少见,毕竟“交际者——爱好者——创作者”在主观上对应了“起哄——喜欢——爱”三种心态。从喜欢发展到爱是有感情基础的,从起哄到喜欢可没有。
四种人说完了,那在摄影遭受后浪冲击的时候,对他们的影响又如何呢?
交际者有可能“团灭”了。他们感兴趣的本来就不是摄影,是“风头***劲的玩意儿”。风头变了,转向也属正常。一别两宽各生欢喜,体体面面说了再见就是了。
爱好者不在行业前沿,遭受的的冲击相对不大。当然新技术冲击之下,过去那种“大片”越来越无人喝彩。但是新技术也会带来新的玩法,爱好者只要找到让自己创作稍微创新的办法,让作品稍微“酷炫”一点,摄影就还是个好游戏。
工作者在“实践”层面上受冲击***大的。新技术必然带来客户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也许各领域不一样,比如新闻的变化大些、婚纱的冲击小些,但说到底谁也跑不了)。职业人跟着市场跑,所以工作者必须积极应对挑战,主动吸收新技术的成果。当年摄影术发明之后,职业画师转型成功成为第①批职业摄影师。如今历史又要重写一次,面对新形势,职业人只要找到客户需求,还能站上潮头。
创作者在物质层面上冲击不大,毕竟人家有饭辙。但是在精神层面,创作者是真心把摄影当命当信仰当寄托的人,他们所受的情感冲击会是***巨大的,应对之路也是***艰难的。创作者作为摄影世界里“创作能力”***高的群体,未来的摄影如果要在新技术的冲击下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新时代焕发新的活力,主要依靠他们的努力。他们必须研究摄影的长处和缺点,研究读者的需求和厌弃,再研究发挥长处满足需求的具体形式。这个和新技术PK的过程是痛苦纠结的,但是这个过程的收获,将成为整个摄影世界(也包括工作者和爱好者)未来的巨大财富。
总之一句话,冲击归冲击,只要应对得法,咱们自己的小日子还能过得不错。今天是粗浅的分析,具体怎么做,需要更长的篇幅展开。创作怎么扬长避短?工作怎么符合市场?爱好怎么增加趣味?飞哥都有什么办法,接下来,我们再用几个周末的时间,陪同读者做进一步探讨,要期待哦!
很多影友加了我的微信xuhuafei1978。很欢迎大家,不过我朋友多杂事多,回复不及时别见怪。有些老朋友看不了朋友圈,是当时的微信系统限制。现在系统取消了,看不了的朋友可以闪我一下,我把权限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