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编辑:吞像编辑部
资料来源:作者及出版社供稿
佚名照,指的是照片的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持有者,皆无名姓,准确地说是因为所得渠道 — 购买于旧书、旧货市场,与照片拥有者阻隔,因而无以得到他们的准确信息。这意味着,此类照片的拍摄者身份信息不明,照片中的被拍摄者身份信息不明,以及照片的原持有者身份信息不明。
通过这些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本书试图寻找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所建构起来的社会逻辑与历史逻辑。这些影像出人意料地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既关乎过往,也预示未来。
这是中国人现代精神成长史中的重要环节。20世纪下半叶,指1950年代初期至1980年代末期,这四十年间,正是黑白影像的兴盛时期。这一阶段,是中国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由产生到鼎盛,再到逐步松动的时期,直至向市场经济过渡。无论是社会、政治、文化状况,还是基于物质、技术因素的大众日常生活影像的生产、传播与价值标准都具有特殊性,形成独特的样貌 — 文本多样,类型丰富,特征明显,成为这一历史时期普通中国人文化道德状况及历史记忆的特殊载体。
通过这些照片,可以观照出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其中,表演性、模仿性、符号性、实用性及互图性,是这一时期日常影像的首要特征。这不是基于既成的各种范畴,而是通过大量个案的分析比较,呈现出普通人生活照片历史化的面目 — 拍摄主体日常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拍摄者与被拍摄者对照相的认知、审美及行为模式。
综观起来,读者不难体悟到,看似杂乱无序的日常生活照片,实则有着异乎寻常的理性秩序,它们无不是建构的产物,无不遵从于历史与现实的规定性。照片拍摄者、被拍摄者及拥有者信息散逸的状况,使得这类影像拥有了共同的身份特征:消弭了个案差异的社会历史建构之物。由个体、家庭及特殊人群的记忆载体,成为公共记忆的共享之物。
“世界成为图像”与“人成为主体” — 海德格尔将二者并称为对现代化的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历史进程。上述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追寻现代化的征程上,无时不与影像 — 现实与未来生活图景描绘,及作为新社会主体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貌的建构密切相关。当然,无论是影像建构起来的世界,还是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建构之时,便是遭逢解构的倒计时。当塑造这些影像的主流价值体系失效时,这些影像便由新变做了旧。自由拍照、自主记录、随性表达,作为梦想,也是现代中国人视觉文化心理形成的应有之义。
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照片,正是观察这一文化心理现象的重要文本。从这些日常照相行为建构起来的影像世界,也使得人们得以更直观、更感性地理解21世纪的中国人。
自序:佚名之名
晋永权
佚名,日常生活相片的宿命。
眼下这本书不是再一次重构旧日世界,更不是对逝去的日常生活样貌借影像涂抹上一层温情而迷幻的色彩。
本书通过佚落的日常生活照片,试图寻找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所建构起来的社会逻辑与历史逻辑。这些影像出人意料地呈现出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的表与里、现象与本质,既关乎过往,也预示未来。其中隐含着中国人现代精神成长史中的重要环节。
还有一个企望,就是探索中国人日常照相行为的基本内涵与主要特征。这不是基于既成的各种范畴,而是通过大量个案的分析比较,梳理出普通人生活照片历史化的面目 — 拍摄主体日常实践活动中的主动性,无论是拍摄者,还是被拍摄者,对照相的认知、审美及行为模式。
“世界成为图像”与“人成为主体” — 海德格尔将二者并称为对现代化的本质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两大历史进程。上述20世纪下半叶,中国人追寻现代化的征程上,无时不与影像 — 现实与未来生活图景描绘,及作为新社会主体的社会主义新人形貌的建构密切相关。当然,无论是影像建构起来的世界,还是作为主体的个人或群体,其建构之时,便是遭逢解构的倒计时。当塑造这些影像的主流价值体系失效时,它们便由新变做了旧。自由拍照、自主记录,随性表达,作为梦想,也是现代中国人视觉文化心理形成的应有之义。
普通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照片,正是观察这一文化心理现象的重要文本。这些日常照相行为建构起来的影像世界,也使得人们得以更直观、更感性地理解21世纪的中国人。
晋永权
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著名纪实摄影家。1968年生于安徽;1993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获法学硕士学位;1993年进入中国青年报摄影部工作。现任《大众摄影》杂志社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