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戈里·克鲁森(Gregory Crewdson)的摄影作品已经成为了一个经典的美国视觉符号。
《无题》,选自《玫瑰之下》,2003-2008 数字微喷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如同爱德华·霍普(Edward Hopper)的画作、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和大卫·林奇(David Lynch)的电影,游荡在日常与不可思议、现实与虚拟之间的内心领域。
他的作品画面往往很神秘、梦幻,笼罩在不安和忧伤的迷雾里。
《仓库》,选自《松树大教堂》, 2013-2014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克鲁森出生和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硕士毕业于耶鲁大学艺术学院,现在担任该学院摄影系主任。
格雷戈里·克鲁森
(Gregory Crewdson) © Photo by Harper Glantz and Juliane Hiam
在 30 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创作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作品,其中包括《自然奇观》(Natural Wonder , 1992- 1997)、《玫瑰之下》(Beneath the Roses , 2003-2008)、《松树大教堂》(Cathedral of the Pines , 2013-2014)。
他的作品展览于世界各个***美术馆,如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MoMA、惠特尼美术馆、盖蒂博物馆、伦敦TPG 等等。
一生讲述一个故事
“对我来说,一切都始于地点。有些摄影师喜欢广泛地游历,而有些摄影师一生被一个地方深深吸引,我就是后者。当我在寻找一个拍摄地点时,其实可以说我是在寻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安放我心中的故事。”
《大桥之下》,选自《松树大教堂》, 2013-2014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对于一个摄影师来说,挑战在于把内心世界投射到个体外部的真实世界当中。这里存在一个内心和周遭的碰撞,换个说法也是内容和框架的结合。
每个艺术家一生都在讲一个故事。随着一生的经历,你反复讲述这个故事,并不断地翻新它。”
《无题》,选自《玫瑰之下》,2003-2008 数字微喷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新作品:《飞蛾的蚀》
“《飞蛾的蚀》。这个系列主要拍摄于 2018 年,但它完全能够代表我们当下的精神状态。当我在创作这张照片的时候,我预想到了自己想触及***亡和年轻的爱情这些主题,激起一种奇怪的不适和脱位感。”
《救赎中心》,选自《飞蛾的蚀》,2018-2019 数字微喷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我先偶然发现了这个地点,它曾经是生产墓窖的铸造厂。当时有一个看上去特别有雕塑感的废弃墓窖,一些被扔在那里的碑石,旁边有一个台阶。我当时看到这个景象时就想,这个地方真有趣,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发生在这里?如果有一对年轻的情侣呢?
***后我决定让女人坐在盛满水的墓窖里,男人坐在一旁的台阶上看着她。我觉得这反而有种浪漫的情怀。”
《殡葬外景地》,选自《飞蛾的蚀》,2018-2019 数字微喷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这些图片是对破碎的沉思,是对意义和超越的寻找、渴望和向往。人物被巨大而衰败的工业景观和逼人的大自然所包围,而且有着某种潜在的焦虑暗示。
但我希望***终大自然的坚持和人物寻找光明的主题能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甚至是救赎。”
《眼镜蛇》,选自《飞蛾的蚀》,2018-2019 数字微喷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的士仓库》,选自《飞蛾的蚀》,2018-2019 数字微喷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致郁系”创作
“异化和疏离是我的作品的一部分,也是主题。在我所有的作品里都有种疏远的特质,几乎是凉飕飕、冷淡、分离的。”
《无题》,选自《玫瑰之下》,2003-2008 数字微喷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应用复杂的技术就是我拍照的方式,这是我很多年才慢慢发展起来的。但对我来说***核心的技术是灯光。我其实在很多照片里都会做灯光的特效,比如夜晚拍摄一辆汽车的照片,我给车子内部设置了一个幽微的光源。
再比如,有一次拍摄一个人拿着手电筒,为了增加奇异的效果,我们后期用了一束超强光来代替手电筒的光。”
《红星快车》,选自《飞蛾的蚀》,2018-2019 数字微喷 © Gregory Crewdson Courtesy Gagosian
“我们脑中都有很多早就存在的艺术,这些影响都是无意识的,只有在创作完成我才会发现这些影响的存在。我的工作方式就是跟随这种直觉,是一种对于所见的本能反应。
作为艺术家,我们工作和存在价值的一部分,就是去试图创造生活中的一种秩序,反映一种稳定的存在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