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二次心理转变:废弃城镇里的女子与婴儿,唤起了对家人的更深的怀念及对生命的尊重
当斯科菲尔德到达一个废弃的城镇里遇到了一名女子与她捡来的婴儿,而这一幕再一次让他想起了妻儿,原本较为自私的他,却给这名女子和婴儿留下了他所有的食物。
此刻对斯科菲尔德而言,1600名士兵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代表这些士兵后面的家人和家人们期盼他们活着回去的希望。更加坚决了他奋不顾身也要完成任务的决心,也在这一刻电影的内涵随着斯科菲尔德的心理转变,而得到了升华。
战争是残酷的,但却也能让人在战争中学会尊重生命和成长,会为了拯救更多的生命不顾一切,虽然这种成长可能会以生命为代价,但这种可能“***”的意义却远远大于麻木“生”的意义。
《1917》不得不提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让它成为了经典
1、一镜到底的沉浸式拍摄方法是影片的精华所在
提到《1917》就不得不提它的一镜到底拍摄手法。“一镜到底”通常指代看上去几乎不用剪辑,完全打破了蒙太奇的规则,没有切换,没有正反打,一个镜头从头到尾,完整记录了整个事件的发生过程。而说到一镜到底大家***熟悉的莫过于摘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佳影片的《鸟人》。
一镜到底就意味着《1917》整部电影必须紧跟两位主角(后面变成一位)的脚步而走,观众观看时就有点类似于角色扮演游戏的感觉,自己的心跟随着主角在跳动,容易形成强烈的代入感,专注着角色的一分一秒,下一步任务是什么,遇到的危险是什么。观众变成了他们,他们的恐惧变成了观众的恐惧,他们的绝望变成了观众的绝望,他们的英勇变成了观众的英勇。这种代入感直到任务完成,电影结束才让人松了口气,这种沉浸式的体验也是电影成功的地方。
之前的一镜到底电影大多围绕着房子这样相对密闭的空间来展开,而《1917》由用一镜到底呈现了一场战场,难度显然要高出很多,而这种方式也像带着观众体验了一场“全息式战争”,这种体验是别的电影所不具备的,也是《1917》值得一看的原因之一。
当然电影中的一镜到底并不是真正的一镜到底,而是由几十个长镜头拼接而成,只不过拼接得很巧妙,让观众察觉不到其中拼接的感觉,准确定义应该为“伪一镜到底”。比如在地道中,斯科菲尔德的背包在往上走的起伏间恰巧完全遮盖住了洞外的光线,形成一瞬间的黑屏,达到了隐藏剪辑的效果;两位主角进入地道时同样也有一瞬黑暗;农舍前的残墙,布莱克跨过墙体时,摄影机利用墙的一边作遮挡,完成剪辑等等方式都是导演在巧妙地进行拼接,让大家看起来像一镜到底。对此,导演萨姆·门德斯自己也得意地说:“有些剪辑是很明显的,但有一些连我做电影的朋友都看不出来。”
不过对于这部影片来说,在拼接点出现之前的每个场景都还是一镜到底,而有些片段甚至长达9分钟,对于这种规模的战争片来说,已是了不起的成就,而电影***终完成这样的拍摄效果,摄影罗杰·狄金斯可谓功不可没,这位曾陪跑14次“奥斯卡***佳摄影”的传奇好莱坞摄影大师去年终于凭《银翼***手2049》***拿奖,今年又凭《1917》拿下了***佳摄影。
层次感的构图、用天气与环境调色、光影的明暗变化和冷暖对比,这些都是罗杰.狄金斯的招牌,而在《1917》中除了一镜到底,罗杰·狄金斯的这些招牌手法运用也随处可见,比如斯科菲尔德在黑夜中顶着火光与信号弹的光影奔逃,就让人叹为观止。罗杰·狄金斯在《1917》中出色的摄影布局表现,使得这次的奥斯卡***佳摄影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