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随着战后日本工业经济的全面复苏,日本的相机制造业也迎来了一个发展的***期,在摆脱了以德系相机为蓝本进行仿制的路线之后,日系相机开始将自己的强项 —— 电子技术融合到相机制造业上,并发布了一系列可以自动测光,自动曝光的相机的自动化相机,在将摄影门槛降低的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入门用户,用户数量上去了,产量提高了,成本自然就降低了。由于相对于德系相机的扎实做工,电子化的日系相机价格更低,所以很快在平民市场打开了销路,大有赶超德系相机的趋势。
而在 1960 年代后期的 1967 年,Leitz 公司发布了他们的新机型,Leica M4,经过了 Leica M3 的辉煌,这台新相机被誉为集 Leica 之大成之作,并且具有很高的完成度。
更有意思的是当时 Leica 发布 M4 时做的广告。
广告的矛头直指当时风头正盛的日系相机的电子化,提出了 The Think Camera 的概念。
在下面的广告语中,Leica 将毫无电子化作为了这台相机的宣传卖点。在广告中,Leica 说,这台相机没有电子化元件,不能帮你测光,但是这台相机,是为那些想要自己思考,自己创造的摄影师准备的。
一台相机并不能帮助你解决摄影中遇到的问题,关键的还是摄影师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思考,以及自己的经验。
但是尽管如此,这台相机依然拥有无尽的多功能性和速度,**的限制就是使用相机的摄影师的想象力以及他们的反应。
而这种纯摄影的概念在四十多年后,Nikon 公司发布 Df 相机的时候也用到了。在宣传这款复古造型的全画幅单反相机的时候,Nikon 同样也是主打「Pure Photography」(纯摄影)的概念,告诉大家现在的相机功能太过复杂,厂商总是想把一切功能都整合到一台相机中,让它又能拍照又能拍视频甚至要是还能上网就更好,但是对于一台相机来说,你真的需要这么功能么?还是你只是需要一台可以按快门拍照的相机就足够了呢?
复古造型的全幅数码单反 Nikon Df
我从不否认器材的重要性,一台功能齐备的相机,一枚***的镜头,确实可以大大提升你的照片的质量。但是照片画质提高了,是否就意味着拍出好照片了呢?并不见得,一张照片的伟大并不是由画质来决定的,现在任何一台相机,甚至是手机所拍出来的照片的画质都大大超越过去那些大师拍出来的经典照片。
摄影师 Peter Adams 曾经说过:好的照片在于情感的深度,而非景深。
没错,一张照片所要表达出来的情绪才是这张照片的灵魂所在。你可以拍出很漂亮的照片,但是这张照片除了印成海报明信片以外毫无意义,甚至这些非常漂亮的照片,那些***的曝光,精确的构图都能够被很快且很轻易的被复制,只要有一定的拍摄功底,有合适的器材,任何人都可以拍的出来。而照片中所散发出来的情绪,画面中带给观看者的故事却是无法复制的,这也就是布列松所说的决定性瞬间。
这些瞬间只会发生一次,不记录下来就会永远消失。幸运的是我们的身边并不缺少这样的瞬间,只要我们能够学会抓住瞬间。
早在本世纪初的 2003 年 11 月,一家名叫 Group35M 的小型图片社在美国成立了,在宣传自己的过程中他们有意将自己的图片社贴上了「全部使用 Leica 相机拍摄」的标签,他们原本的意图是想告诉别人自己的照片全部都是用 Leica 相机拍摄的,所以自己的照片的质量一定会比其他的图片社更为精良,更为***。可是他们却忘记自己犯下了器材优先的大忌。
尤其是对于新闻摄影来说,重要的是瞬间的凝固,讲究的是快稳准,器材好坏真的不能说明任何问题。
所以好景不长,成立之后没多久,这家自负的图片社就倒闭了,虽然后来一个创始人爆出倒闭的原因是由于另一名创始人贪污舞弊,但是不能拍出好的照片,用什么器材都是撑不下去的。
对摄影来说(或者至少是像新闻摄影纪实摄影这样的严肃摄影),器材永远都是第二重要的,对摄影师来说只是一个工具,用好工具并不意味着就是一个好的手艺人,而相反,用任何工具都能做出好活儿才是真正的高手。
在你考虑要买什么样的器材之前,先想一想自己想要拍出什么样的照片或许更加有意义。
正如上面 Leica M4 所说的那样,你需要的是,只是 Think Cam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