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富丽堂皇的房间,宛如18世纪的欧洲宫殿。丝绸窗帘后隐藏着一扇门,穿过它就能来到另一个房间:蓝色的墙壁和天花板,房顶上点缀着人造的月亮和星星。在下一个房间,则有生动的碧海蓝天背景,装饰以摇曳的椰子树。
这些并非好莱坞的布景。美国新闻网站“西雅图环球者”报道称,它们是中国上海一个工作室的婚纱照影棚,出现在澳大利亚电影制片人兼摄影师奥利维亚·马丁-麦圭尔的纪录片《中国式爱情》(China Love)中。《中国式爱情》讲述了一系列与婚纱照有关的中国人的追梦故事,于2019年2月初在澳大利亚上映。
将20%至25%的结婚预算用于拍摄婚纱照
香港《南华早报》报道称,2004年,当麦圭尔第一次来到中国时,她就爱上了这里的“开拓精神和乐观节奏”。10年后,她和丈夫、孩子一起住在上海。住在这座城市的4年里,麦圭尔对中国社会的爱情和浪漫深深着迷,特别是中国年轻人对拍摄婚纱照的郑重态度。
“在上海的日子里,我逐渐注意到每条街上都有情侣穿着华丽的婚礼服饰拍照。我发现这为我了解中国提供了一个有趣的窗口。”麦圭尔对《南华早报》说,“这使我考虑,在中国,爱是什么,梦想是什么?”
这些观察和思考的结果汇集成了《中国式爱情》。
在中国,婚纱摄影已成为一项大产业。麦圭尔援引由百合婚礼等机构联合发布的《中国结婚产业发展报告》的数据称,2015年中国人用于结婚的支出约为8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40亿元),远高于2011年的5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876亿元)。新婚夫妇通常将20%至25%的结婚预算用于拍摄婚纱照。
《中国式爱情》中,来自中国乌鲁木齐的新娘珍妮和她的未婚夫、澳大利亚银行家大卫的故事,突出了婚礼前拍摄婚纱照的文化意义。
“我希望在水下拍摄婚纱照,”珍妮说,“你知道,然后我们可以……”
“我不会这样做。”大卫打断了她。
而在影片的下一个镜头里,我们看到,这对夫妇正在水下拍照,穿着白色婚纱,共同举起一个红色的、带有“爱”字样的标志。
“大卫根本不了解婚纱照的意义,也不想做一些不切实际、不自然的事,”麦圭尔解释道,“但他*终意识到了(婚纱照)对珍妮来说非常重要,对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如此。”
“在中国结婚的每一对夫妇都会在婚礼仪式前几个月拍摄婚纱照,”麦圭尔说,“一天里要拍很多个场景、换好几套服装,你可以成为你选择的任何梦想中的角色。如果选择出国旅拍,一对情侣可能得为拍摄支付高达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70万元)”
《南华早报》称,这些照片不仅仅是为了迎接和纪念婚姻,更重要的是,它们证明了爱情、自由、财力和梦想。“这是一个新世界。”珍妮在旁白中说。画面中,她换上了一套带有华丽流苏的红色雪纺连衣裙,躺在未婚夫的怀抱中,像一位公主,背景是梦幻般漂浮着的珊瑚礁。
在中国,婚纱照对新人意义非凡,也让亲朋好友感到欣慰、心安,长辈们会充满喜悦和满足地欣赏孩子们的婚纱照。麦圭尔说:“拍婚纱照并非只是个人私事,还事关对家庭和家族的爱、责任与交代。”
婚纱照折射出时代变迁
对婚纱摄影行业产生巨大影响的艾伦施也出现在这部纪录片中。嘉豪集团创始人艾伦施被业界称为婚纱摄影行业的教父,在中国30个城市设有工作室,并在全球7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每天我们都有2000名顾客。”这位白手起家的亿万富翁说,“这不仅仅是一项业务;这就像一场战争。”
“他是婚礼***,”旁白补充道,“他出售幸福。”
麦圭尔认为,婚纱照折射出了时代的变迁,仅仅在一代人之前,中国人的结婚照还只是简单的黑白证件照,就像贴在护照上的一样。“人们一度认为,结为夫妻、组建家庭是一种社会责任,要与国家的实际情况相匹配。结婚照片仅仅用作结婚证明。”麦圭尔说。
《中国式爱情》还记录了一些找到真爱的老年夫妇如何通过融入新趋势弥补过去的遗憾。在一个亲密而略带酸楚的场景中,亲朋好友们参加了沛沛(音)和忠学(音)夫妇在他们位于上海郊区的小公寓里举行的拍照和婚礼仪式。
“他们压抑了那么久,然后突然获得了追求这些事情的自由。30年前,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一位年轻女士在婚礼仪式上说,此时,这对白发苍苍的夫妇正在拭去眼泪。
“几十年后,终于能拍张称心的婚纱照了……这一路走来多不容易啊!”婚礼仪式上的另一个男声补充道。
这部纪录片还记录了一些戏剧性的故事。影片的主角之一、在澳大利亚珀斯工作的中国女性Viona,带未婚夫Will回中国拍摄公主梦幻风格的婚纱照,但没多久,Viona不堪家人催生的压力,“逃回”珀斯。她感到自己被夹在传统中国妻子和现代职业女性两种身份之间。“我既想成为一个传统的妻子,孝顺老人,又想作为一个现代女性实现事业追求。夹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我才会这么累。”Viona说。
婚纱照的拍摄过程中并非全是笑容。在来自安徽的李(音)和俊波(音)的故事中,新娘的父亲想到就要失去女儿而潸然泪下。“这为我们提供了更加真实的中国婚礼肖像,”麦圭尔说,“在屏幕之后,我得以看到并了解真正的中国式爱情和中国式家庭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