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左侧一点,收一下下巴”“对,再往右来一点,注意表情”……“咔嚓”一声,镜头定格被拍摄者的美好瞬间。
在相机还没普及的过去,节假日、***或特殊纪念日,与亲朋好友到照相馆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满月照、结婚照、全家福,这些印有“东风照相馆”“人民照相馆”“黄山照相馆”“国泰照相馆”“天云楼照相馆”等名字的老照片,是很多合肥家庭的珍藏。如今,当初的国营老照相馆,只剩下黄山照相馆、东风照相馆两家还在经营。
东风照相馆 60岁
“东风照相馆”这个名字对于合肥人而言,除了照相的实体功能,更多的是一个符号。曾位于老省委对面的东风照相馆,在1958年之前还是一个只对内开放的照相馆。1958年开始正式对市民开放,那时候去东风照相馆拍张照片,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不过,随着长江路的改造,现在东风照相馆搬到了红星路1号老省委附近,在背靠长江路的一排门面里。
黄孝冬用老式海鸥牌木质相机给顾客拍照。
老相机“花甲之年”仍在坚守
“来拍照吗?还是洗照片?”一进门,老板娘就热情地招呼着。老板黄孝冬正在用电脑修图,老板娘一边说话一边整理照片。东风照相馆有三宝,***,是老式海鸥牌木质相机,已连续工作了60年,拍出来的黑白照片黑得纯粹,至今还有不少人专程去拍照;第二,就是老照片,***的照片、改革开放时期的老照片、结婚照应有尽有,折射出60年的光阴;第三,就是冲洗照片的小暗房,东风照相馆在不大的地方单独隔出来一个小阁楼,用来冲洗照片。
一进东风照相馆,记者就被满墙挂着的老相片吸引。特别是墙上的两幅黑白人物照片,很有老电影海报的感觉。据说,这些照片就是用海鸥牌相机拍摄的。
海鸥照相机作为东风照相馆的“镇馆之宝”,吸引了不少人前来拍照。“很多人在网上查找拍摄黑白照片的地方,通过电话找到我们。”黄孝冬说,印象*深刻的是一位70多岁的退休老人,从网上看到东风照相馆可以拍摄这种黑白照片,晚上专程打车到店里,请求拍一张黑白照片。这一拍就有好几年的历史了,每到生日那天,这位老人都会专程来拍一张黑白照片留念。
老照片里的黄山照相馆。
黄孝冬和已服役60年的海鸥牌木质相机。
黄山照相馆帮顾客修复的老照片。
拍照“不准奇装异服、浓妆艳抹”
“东风吹,战鼓擂。”黄孝冬说,在上个世纪五六十时年代,大家都喜欢这种很有“气势”的话,东风照相馆的名字由此得来。“爷爷和父亲都是拍照片的,爷爷还曾在大东门开了一家照相馆。后来父亲和母亲也都是在照相馆工作,我在1979年知青返城之后来到了东风照相馆。不久,照相馆迎来了‘*风光的时候’”。
在相机还没普及的过去,节假日、***或特殊纪念日,与亲朋好友到照相馆合影留念是一件隆重的事情,照相馆门口常常排着很长的队伍。大家拍证件照、纪念照、结婚照、全家福等必须到照相馆去。黄孝冬还特别拿出东风照相馆的老照片。从照片上看,“东风照相馆”五个大字用灰色花岗岩浮雕刻在门头上,左侧是一个蓝色的橱窗,放着各种政要的照片和合影,右侧也有一个小橱窗,摆放着一些小的照片。再往里,就是招牌式的半弧形柜台,墙上写着明文规定:不准奇装异服,不准浓妆艳抹,不准烫头发,只能穿一种颜色……
在室内拍照片,想要有自然风光,可要下功夫。“上世纪70年代末,东风照相馆在布景上用尽了心思,用水彩手绘的巨型背景在当时是***的,无论是逍遥津小桥流水,还是欧式吊灯钢琴,都受到当时合肥人的欢迎。”黄孝冬说。
保留国营照相馆的“温情”
2006年,东风照相馆改制为私营企业,黄孝冬承包了东风照相馆。2007年,东风照相馆的拍摄器材更换为数码相机。2008年,东风照相馆迎来了它生命中*重要的一次变迁——因长江路拓宽重建,原来路两边的很多老建筑都将拆除,这其中就包括东风照相馆。
虽然不在黄金位置,不少人还冲着东风照相馆这一***前来拍照。前段时间五一假期,黄孝冬一家人聚会,谁知刚吃上饭就接到了电话,有人带着老母亲从大兴集跑来拍照。为了不让别人等,黄孝冬和妻子***时间回到店里。“别人冲着你这个牌子来,当然不能让别人失望。”黄孝冬说。
虽然照相馆由国营改成了私营,但是这家照相馆的温情服务一直没变。他们还为腿脚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门拍照服务。“经常有人打电话,说老人身体不好,不方便出门,我们就到家里去拍。”黄孝冬说。
如今,黄孝冬和妻子都到了退休的年龄,看到同龄人经常出去旅游,一起爬山健身,两人也有“关门不干了”的想法,但是一想到这是一个给很多人带来回忆的地方,夫妻两个人还在坚持。现在儿子也来帮他们忙,负责一些新的业务,希望把东风照相馆继续传承下去。
黄山照相馆46岁
近几年来,随着手机、相机的普及,走到哪拍到哪也成了人们出门的习惯,而那些曾经是我们拍照惟一去处的老照相馆,现在却成了可有可无的地方。2000年以后,各大写真影楼的异军突起,也让这些老照相馆愈加落寞,渐渐从历史的舞台上退下来,隐藏在了城市的深处。如今,在合肥与东风照相馆齐名,并保留下来的应属黄山照相馆了。
曾有员工40多名 每年只放半天假
黄山照相馆于1969年开始筹办,1971年正式营业,2007年,长江路改造之后,黄山照相馆从长江路上乔迁到新华书店旁的巷子里。
在新华书店往博物馆方向的巷子里有一家饭店,从饭店旁的巷子再拐进去,就能看到黄山照相馆。照相馆墙壁上还陈列着上个世纪90年代流行的老照片,有全家福、个人肖像、结婚照等。虽然照片里人像的表情木讷,姿态单一,却能感受到那个年代的质朴气息。记者进入店里看到,老板张琦正忙着修理店里的线路,由于是老房子,线路偶尔会出现故障。
曾作为国营照相馆的黄山照相馆,也有着繁华的时光。当时这里的工作人员都属于国营单位员工。彼时,张琦父亲也是这里的一名工作人员。
据张琦回忆,那时店里*多的时候有40多名员工。逢年过节,这40多人根本忙不过来,经常还需要加班。照相馆有很多工种:前台,负责接待顾客;照相师,负责拍照;技师,需要冲洗照片,给照片上色等,还有切对上框师傅等。每年只在年三十15:00后放半天假,正月初一9:00就得上班。为了照顾前来拍照的市民,当时照相馆还在门口准备了长椅,方便大家等候。
照相学徒想“出师” 至少得3年
“那时候拍摄一张照片只需要0.4元,我一个月的实习工资只有30多元。”上世纪80年代,张琦参军退伍后分配到父辈所在的黄山照相馆,也做起了拍照、冲洗照片的工作,至今已有30年了。“那时照相学徒还要拜师,至少3年才能出师,有着严格的制度。”
安徽省民俗学会副秘书长、合肥文史**李云胜介绍,新中国成立以后,合肥大大小小的照相馆开了很多,有人民、长淮、丽芳、花城等照相馆,照相才真正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
从1953年开始,照相已是合肥市民生活中重要的内容了。上级主管部门也要求全市照相馆要精心为市民服务,为此普遍添置了灯光、布景、模型等设备,有的还更新了相机。服务项目有1寸照、婴儿百日纪念照、新婚纪念照、全家福照、亲朋合影照、个人生活照、团体照等。1955年后,因拍摄艺术照、风景照、演出照者明显增多,不少照相馆增添了风景板块、戏剧服装等,免费为求照者进行化妆指导。之后,市民对拍照的需求开始增多。
两个*** 一个都割舍不了
2005年,黄山照相馆和人民照相馆进行了改制。张琦先后承包了两家照相馆。2007年,因长江路改造,人民照相馆也面临着搬迁问题。但张琦没有找到合适的房源,人民照相馆因此没有再开业,现在营业执照还放在黄山照相馆里。
“就是刚搬进来那两年生意差点,现在基本还正常。”张琦说,目前黄山照相馆里的员工加上他有6个人,平时他们也经常接一些外拍的工作,还有一些商务拍摄,总体来说,生意还不错。
说起黄山照相馆和人民照相馆,张琦也是充满了感情。“我从小就是在照相馆长大的,父亲在照相馆上班,身边的叔叔阿姨们也都是在照相馆。”张琦在照相馆工作有30多年的时间了,作为两个***的“当家”,他说,还有很多不舍,这两家一个都割舍不了,“等以后有机会再说,现在先生存,生存下来就好了。”
修复老照片 留住褪色的记忆
采访期间,记者在黄山照相馆和东风照相馆遇见了不少前来修复老照片的人。
“老照相馆技术好,修复照片很认真。”顾客毛毛说,她找了好几家照相馆,*终还是觉得老照相馆修复的老照片更好。
一张老照片里,往往承载了很多回忆与故事。*让张琦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刚生了女儿的年轻妈妈到照相馆求助,“当时她拿着她妈妈生前的照片,照片里还有她的父亲和丈夫,现在女儿出生了,希望一家人能‘合影’一张,弥补遗憾。”
张琦说,修复老照片或P图都是一件很繁琐的事情,有时候一张照片要花几天时间修复,但是因为每一个前来的人,好像都带着一个故事,让他们不忍拒绝。“希望修复过的老照片,能给很多人带来慰藉。”
东风照相馆也有类似的故事。一位80多岁的老先生,想要一张母亲的照片。但是母亲生前并没有留下任何一张照片。为了满足老人的心愿,黄孝冬根据老人妹妹的照片,再结合老人的描述,给老人制作了一张照片,满足了老人的心愿。
一张张老照片,从过去到现在,出现过的人,走散的人,还留下了他们的痕迹,定格瞬间,成了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