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25年为56民族金婚老人拍照
以“写意美之岛 相会天之涯”为题的2016两岸笔会于12月10日在三亚开幕,来自台湾的摄影师林添福先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1991—2016年,林添福用25年时间走过大陆20多个省区及台湾各地,寻找各民族中婚龄超过50年的夫妇,用镜头记录每对夫妻的婚姻情态。
台湾摄影师林添福
就在最近,名为“金婚——林添福:56民族半世纪爱情镜像”的展览在北京开幕。照片上的金婚夫妻,有的青梅竹马,有的童年结发,有的相濡以沫,有的打闹了一辈子仍在一起。南国都市报记者 许欣 李梦瑶/文 李小岗/图
念头的萌生:金婚老人的生活是历史的缩影
作为执著于拍摄民族题材的台湾摄影师,林添福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深入民族地区,拍摄了大量堪称经典并产生广泛影响的海峡两岸民族题材作品,如《独龙族的冬天》《马帮》《彝族阿哲祭龙》等。
谈起为各民族金婚老人拍照的初衷。林添福说,1987年他在刚创刊的台湾大地地理杂志社当专职摄影师,有一次他和一位文字记者去记录太鲁阁族(台湾高山族)的生活。他们居住在太鲁阁国家公园内,那里到处是峡谷和断崖。政府为扶持当地经济发展,也出于方便管理的目的,陆续将他们从高山上迁移到平缓地带。只有一对80多岁的老夫妇还不愿意搬下来。于是他们决定上山一探究竟。
林添福说,经近距离交谈了解,两位老人在漫长岁月里相濡以沫的恩爱细节深深打动了他。他萌生了一个念头:去拍摄一系列经历过漫长婚姻的老年夫妇。
“这些老人大多出生在20世纪初叶,他们的婚姻生活几乎可以说就是中国上世纪社会历史的缩影和见证。”林添福说。
艰辛的寻找:走村串户费尽周折
他的作品大都以黑白影像呈现。照片中的老人在生活了几十年的环境中,或深情凝望,或并肩而立,或相拥微笑。这些再寻常不过的场景,浓缩了世间百态。
“这些老夫妇分布在中国的各个角落,属于不同的民族。许多人几乎没有出过远门,一辈子生活在十分偏远的大山深处,有的甚至是平生***次因为我的拍摄而看到自己的影像。一开始,我所拍的老人都面容严肃,甚至面色愁苦。10年之后,我进行了阶段性总结,感觉人物的愁苦表情并未能体现出我的意愿和初衷。”林添福说,为了寻找56个民族的金婚夫妇,林添福费尽周折。每去到一个地区,他都走村串户,打听当地金婚老人的消息。每找到一对金婚老人,林添福都如获至宝。
“我来过海南好多次,为两对黎族金婚老人拍过照片。”林添福说,在长期工作中,他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经常做的是,请这些老人的子孙当翻译。一方面,这些年轻人熟悉爷爷奶奶彼此相处的细节,另一方面,大家都能够用普通话交流。
镜头的诉说:有奇异的风俗和难言的情感世界
他为每对金婚夫妇拍完照片,都会用上千字的文字记录下两位老人的故事。在这些容颜后面,可以读到风云变幻的社会、历史、岁月,读到一个个或坎坷丰富或平凡单调的人生,读到各种奇异的风俗和难言的情感世界。
胡日嘎夫妇是鄂温克族人。两家是内蒙古陈巴尔虎旗草原上的“邻居”。丈夫胡日嘎主动追求妻子伊·布提德。他不喝酒、不抽烟,善良、勤劳、英俊高大,让伊·布提德动情并很快接受了求爱。两人恋爱两年后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作为赤脚医生和生产队的妇女队长,伊·布提德接生过汉、蒙古、达斡尔、鄂温克等民族及许多“团结族”的孩子。她是旗里、盟里的先进工作者,1960年曾作为青年代表去北京见过毛主席。上世纪90年代草场承包到户后,他们埋头苦干,日子越来越好。但1997年的一场草原大火烧掉了他们的全部家产,他们从头来过,重新建起了住房和畜棚。拍摄这幅图片时,夫妇俩和儿孙们一起生活。全家有5600亩草场,养着30多头牛、200多只羊和9匹马。
艾力·窝扎孜夫妇是哈萨克族人。生活在新疆伊犁伊宁霍城县芦草沟乡,两人从小一起放羊,两家的毡包相距不到十公里。长大恋爱两三年后,艾力去玛依娜家提亲,聘礼为一头牛、一匹马和1000元钱。婚后,他们在赛里木湖畔扎了一个毡包,带着牛、马和60只羊,独立生活。夏去冬来的游牧生活中,6个孩子陆续降临。孩子们小的时候,生活十分艰辛。1968、1969那两年,雪下了两米,他们的羊死了近三分之一。1985年后,两人结束游牧生活,长住赛里木湖畔,每日看日升云起,看月落星耀。如今,丈夫艾力·窝扎孜说,那是他们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
吴老道夫妇是苗族人。按贵州从江县苗族的规矩,同寨不同姓,只要双方情投意合就可通婚。两人就是同寨而婚。婚后3天,妻子滚老扑就依当地“不落夫家”的风俗回了娘家。3年后,两人有了孩子,滚老扑才搬进丈夫吴老道家来。年轻时的吴老道开朗活跃,“文革”中遭遇挫折,被劳动教养多年。但不管丈夫如何倒霉,妻子多年来一人当家辛苦劳累,两人从未相互抱怨、指责。吴老道63岁时患了脑膜炎,双目失明,近20年都生活在黑暗之中,但他天性乐观,又有老伴相伴左右,生活始终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