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说,在塑料中追求质感,在快餐中寻找永恒,在浮夸中挖掘内涵。时下,摄影看似红红火火,但如手机微信等信息传播一样,是碎片性的,快餐式的。作为有责任和担当的摄影师,就要在这种潮流中创作出属于这个时代的、不愧于人类的优秀作品。凡是优秀作品,都不是某个人的,它属于历史、属于全人类的。这就要求摄影师的镜头要聚焦社会发展及人类文明,只有作品饱含时代气息,才具有立足之本。只有关注当下社会生活,通过作品反映当代社会问题、映照社会,作品才会有质感、有温度、有情感,才能够触碰心灵的。影像珍贵也正在于这种时代特质与情怀,即影像自身带有的历史包浆。摄影创作其实也就是记录这一时代的发展,在冲突、矛盾中寻找影像的表达方式,在表达过程中传递一种理念。
艺术创作的鲜活是从生活中来的,创作要在现实生活中提炼。作品有生活则大,无生活则小。正基于此,摄影人就需要不断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保持思想不落伍、观念不守旧,在生活和社会中印证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真诚的影像来源于自然,植根于生活,影像应该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探寻原汁原味的生活与自然。当我们深入到生活一线,当我们的影像贴近生活的时候,影像才会重生;当摄影回归生活,才能拍出有体温的作品,才能拍出生态摄影。
艺术最怕结茧,结茧也就是思想止步,破则新、新则立,不破不新,就不能有新的影像表达,我们往往是在创新中寻找突破。因此,摄影人必须不断打破自己的拍摄理念,同时打破常规的视野和视觉欣赏模式,建立新的更为陌生化的视觉语言和影像表达方式。如此循环往复,应该是一个优秀摄影师永不止步的自我追求。
在摄影创作中,我们常会发现,很好的素材没有拍下来或没拍好。究其原因,无怪乎,摄影师虽然有想法有思想,但不会表达或不知道如何表达,不会利用或选择表达工具与方法。当不会表达时,当框取不当时,当没有想法时,都会造成影像价值衰减;当画面所指不明确(针对性不强)时就造成影像的擦肩而过,这是在摄影创作过程中值得注意的。
我们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就是看到啥都好啥都想拍,总想自己的作品大而全,结果是啥也没有拍好。摄影创作是忌讳这种“不舍得、舍不得”心理的,不舍即不得,有舍方有得。
如今科技进步,摄影人的电脑PS合成技术日益精湛,于是我们常会看到一大批电脑PS合成作品。很多摄影人也过度依赖于这种电脑合成技术,因此忽略前期的拍摄功力,觉得前期拍到了就行了,剩下的都交给电脑。其实,这是一种误区与错误认识。好的作品是一气呵成地,在框取过程中就要做到“心中有影,眼中有画”——完成整幅作品,取景框内的各元素都要为主题服务,而不是通过后期进行内容上的加减乘除法处理来完善。一幅作品单纯依靠技术完成,那么必然造成其思想性的缺失。好影像并不是仅仅靠技术来完成的,是有感而发,拍心中之“像”。唯有如此,才能走得更远。现在,很多人喜好玩观念摄影,如果观念摄影只强调个人主观,不重视内容挖掘,只能是一种简单的形式,是肤浅的创作。
互联网讯息发达的今天,我们每天都会浏览大量摄影图片,随便在搜索引擎中输入一个关键词,也能够看到大量图片。我们会发现,这些摄影图片具有极强的同质情节,即同质化,严重缺乏个性化表达。尤其各种红火的摄影团创作,更是拍摄出大批同质化的摄影作品。这是摄影创作的大忌。拍片子要有自己的思想,要有独特的想法和创意,也就是陌生视觉的表达,不能够人云亦云。作为一名摄影师,要学会同一事物用多种方式表达,即转换表述方式与视角,这样摄影才会丰富多彩,但也要忌讳摄影语言表达“匠”气过重。
在这个互联网世界,面对大量的漂亮的摄影图片,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照片仅仅是养眼而已,俨然成了娱乐品。真正好的摄影作品绝不是这种养眼的,好的摄影作品要能够引人“思”,看着好不如看着精,看着精不如看着思。要想照片能够引人思,就要努力使作品有灵魂,即影像要挖掘拍摄对象的精神世界。
摄影是一门深入生活基层现场创作的艺术,所以拍摄的作品要将拍摄对象与其生存环境、自身文化相结合,这样才会有价值。当作品拍出强烈的现场感时,阅读的人才会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触摸,才能够产生情感共鸣,才能够留得住人回味。所以,每一位摄影人都应力求自己的作品第一眼感觉不错,驻足后值得品味,即作品要暗含寓意,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摄影界很流行“决定性瞬间”说法。其实,瞬间是借来的,是一种心里瞬间与角度。瞬间在每一个摄影人的心里,不同的人对某一事物的瞬间感受是不同的。这叫做象从心生。柯锡杰说,如果用眼睛看是一种“框”,用心去体会就是一种“宽”。所以心胸决定高度,高度决定视野,这两点影响着我们看待事物的深度与广度,从而影响着作品的质量。一个人的照片怎么样,和其自身的涵养息息相关。一个摄影师,当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后,其差别则更多的在摄影之外的学识、生活厚度、维度,以及对人生、社会的全部感受。每一次框取、按动快门的过程,都表达了摄影者对身边世界的看法和观点。
每位摄影人都有过这种体验或听过这样话语,这场面(或这片子)真震撼,这真是神来之笔等等。其实,震撼来自内心,现场震撼但未必能拍出震撼心灵的片子。我们不能仅仅看到了震撼就按动快门,要冷静观察,寻找内心的表达。影像上的神来之笔也就是来自于现场的沉着应对和把握,这有赖于摄影师现场预判、预知、预控能力,这也是摄影师最基本也是最大的本领。摄影人凭借一双立体眼睛,以敏锐的观察力与捕捉力,和经营画面的能力,拍出趣味,拍出大意境,进而完成一幅摄影作品的创作。这体现着摄影人的大智慧与真性情。
总之,我们进行摄影创作,要怀揣着经典意识和时代精神,以人文精神为魂,努力创作出经得住时间洗礼的、艺术精湛、思想深邃、制作精良的、饱含时代特质的优秀作品,留存历史,让人驻足。
李泛 对摄影笔记的寄语
现在摄影已经是全面热,很多摄影人都在探寻摄影之路。很想告诉摄影笔记的学员,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摄影师,就一定要有社会责任感,没有社会责任感的摄影师不会拍出具有生命力的作品,希望大家的镜头更多的去关注即将消失的文化以及弱势群体,深度的挖掘民族文化,挖掘带有民族符号的具有传统文化表达方式的题材,而不是猎奇的去拍摄。希望大家抛开技术层面挖掘内心世界,拍摄更多有意义的作品,以民歌似的方式去表达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热爱自己的家乡,愿所有摄影爱好者拿起手中的相机,记录、表现家乡,记录那美好的瞬间,为后人留存更多的有价值影像文本。
李泛 主要摄影成绩
2015年 2015索尼世界摄影大赛(SWPA)专业组“一等奖”
2015年 第十一届国际新闻摄影(CHIPP)比赛(华赛)“金奖”
2014年 人民摄影报(2013年度)新闻摄影奖文化及艺术类铜奖
2014年 第三届“徐肖冰杯”全国摄影大展入选佳作奖
2014年 中国·宁夏第二届伊斯兰风情国际摄影大赛铜奖
2013年 第九届国际新闻摄影(CHIPP)比赛(华赛)“优秀奖”
2012年 获由光明日报社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主办的“寻找乡村最美教师”大型系列公益活动书画摄影作品展“优秀奖”
2012年 第八届国际新闻摄影(CHIPP)比赛(华赛)“优秀奖”
2012年 第七届全国人像摄影十杰
2011年 获由新华社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主办的“关注贫困全球摄影大赛”纪实非职业组照作品组“银奖”、“铜奖”及“优秀奖”
2011年 第七届国际新闻摄影(CHIPP)比赛(华赛)“银奖”
2011年 入围2011-2012年“哈苏全球摄影大赛”纪实类“大师奖”
2010年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国际赛区人物类“优秀奖”
2010年 PPA影像亚洲暨第三届济南国际摄影双年展 “金奖”
2010年 美国《国家地理》摄影大赛中国赛区人物类 “一等奖”
2009年 肯高国际滤镜摄影比赛中国组“一等奖”
2009年 中国摄影金像奖“摄影创作奖”
2009年 SONY世界摄影大赛(SWPA)“三等奖”
2009年 第五届国际新闻摄影(CHIPP)比赛(华赛)“银奖”
2009年 第17届中国新闻摄影比赛“金镜头”“银奖”
2007年 2006年“捷宝”国际风光摄影大赛“全年大奖”
2006年 荣获中国摄影50年“突出贡献摄影工作者”
2006年 社会主义新农村全国摄影大赛艺术展“金奖”
2006年 “中华百姓衣锦”摄影大赛“收藏奖”
2004年 荣获“中国高校十大著名特色摄影家”称号
2004年 全国高校摄影教育奖励基金“红烛奖”
2004年 第三届奥地利超级摄影巡回展“金奖”
2003年 荣获“当代中国十大著名人体摄影家”称号
2003年 2002“爱普生”全国摄影大赛人物类“大奖”
2003年 全国爱普生数码照片大赛人物类“专家评审大奖”
2002年 中国第九届乐凯摄影艺术大奖赛“金奖”
2002年 第20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
2002年 第三届美能达α杯全国摄影大赛“一等奖”
李泛 主要影展经历
2014年 广东深圳展出“凉山彝家·原象十年”
2014年 广东东莞长安首届摄影节展出“凉山彝家·原象十年”
2014年 北京龙影廊展出“凉山彝家·原象十年”
2012年 西安美术馆举办大型个展“生命之重——李泛西部影像四部展”
2012年 2012中国(青海)三江源国际摄影节展出“中国云南基督教”
2012年 爱普生北京影艺坊举办“存在的神情——李泛摄影展”
2011年 北京竞园摄影艺术节展出“中国云南基督教”
2011年 2011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展出“中国云南基督教”
2010年 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参加阿尔勒摄影节,展出“凉山彝家”
2010年 大理国际摄影艺术节展出“凉山彝家”
2009年 法国戛纳电影宫展出“中国民间体育”
2008年 香港外国记者会(FCC)展出“凉山彝家”
2007年 平遥摄影艺术节展出“凉山彝家”
2004年 代表中国摄影家协会参加海峡两岸“千禧之爱”摄影艺术联展
李泛 部分代表作(所有作品均为桑皮纸打印效果,并非后期)
西部少数民族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