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开幕的群展《中国当代摄影2009-2014》,以五年的时间作为一个时间切片,展出了52位/组艺术家的摄影、装置及影像作品,表现的主题跨越了多个议题,“当代摄影”成为近些年来关注中国社会变化与艺术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五年的时间切片,虽然无法全面地涵盖中国当代摄影的全部,但是一次对于中国当代摄影的集中梳理与展示。
邸晋军《智者》
张晓《海岸线》
展览共设三大单元,“边界/漂移”、“景观/日常”及“社会/身体”。展览中,大部分艺术家注重影像语言的实验,还有一些艺术家则尝试运用新媒体。比如,邸晋军以湿板摄影术拍摄的《青年》系列,同样将个性各异的学者形象定格于玻璃底板上,徐冰、岛子等等熟悉的人物在黑暗昏黄的氛围中凸显出来,赋予了人物肖像以时间的流逝感和时空的厚度。摄影师告诉记者,这样的一个拍摄过程需要被摄者在镜头前以一动不动的姿态保持至少10分钟之久,有时候还需要在被摄者的脑袋后面摆放一个固定用的木架。古典的拍摄方式与现代摄影技术的快捷迅速成像形成鲜明对照,在10分钟的拍摄时间内,平日里以思维著称的被摄对象翻腾的思想也仿佛被浓缩进了这幅肖像中。
摄影师王国锋的作品以几乎横贯一面墙的宽度,聚焦于朝鲜的官方建筑与大型官方活动。密密麻麻却能够奇迹般整齐排列的人群镶嵌于高高的看台上,他们统一着装,表情统一,像共同享有一根控制线的木偶,这个超大型图景的再现,呈现了处于特定时代的国家的美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数码技术则使得他能够通过水平方向的多张拍摄再加拼接,形成最终所需的理想画面。策展人、复旦大学教授顾铮提出,在展示权力的空间分布形式上,数码成像技术有着令人刮目相看的超强表现能力。
2009年到2014年的五年时间有些微妙,因为中国度过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将此五年作为一个中国当代摄影分析的时间切片,是因为“2009年是一个值得记取的年份”。顾铮解释,自2005年第一届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开始,广东美术馆已经连续举办了三届逐渐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但是,由于人事变动的原因,在2009年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之后,广州国际摄影双年展停办了。2013年,第一届北京国际摄影双年展在北京举办,开启了以双年展形式考察中国当代摄影发展的新可能性。而这次有意将自2009年至2014年间中国当代摄影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以相对集中的方式加以展现与考察。
“中国当代摄影面对现状,以什么方式介入和参与其中,并记录与表达了什么?”这是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提出的问题,“当代摄影内部又正在发生着什么,出现了哪些变量和趋势?当代摄影又可能在中国当代文化史中扮演什么角色,及提出什么问题?”这些问题,同时也成为观展之后的观者内心的疑虑——当摄影摒弃了风光与苦难,当代摄影的责任,又体现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