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俊声说:“用现在的说法,就叫小清新。”
这种新鲜劲很快就在武汉引起了轰动。
很多人都没怎么见过这种拍法,有的人就来问:“你们是不是从台湾买的样片?”
“自然一派”也迅速成为武汉拍摄价位最高的写真店,起拍价为980元。吴俊声介绍,当时的客人多半是有些小资情调的人,消费力高,诸如空姐、老师、医生……
而差不多在同一时期,北京的黑冰也经历了从创办到引起轰动,吴俊声从《人像摄影》杂志上看到黑冰的介绍和作品,心里觉得挺乐:黑冰是三个大学生创办的,自然一派也是;两家都是拍的外景人像,但照片又各有特色,一个更偏向北方的粗犷,一个则更带些南方的细腻。
后来,两家还各自走动,互相参观呢!
起起落落
1996年,去北京参观黑冰的吴俊声,也去了同样颇负盛名的卡尔吴波,发现别人都在建室内大棚。
回武汉后,吴俊声也马上开始筹划建影棚的事,对于当年的这一决策,他解释道:“搞艺术的人,看了别人的东西,往往非常希望吸收过来。”
然而,建大棚却是一个错误的决策,也被吴俊声自己称作“致命的打击”。
他们拿出了之前50万的积蓄,又借了30万,将一个大仓库进行改造,建了个1000平米的大棚,员工数量也迅速从20人扩张到40多人,看上去发展势头十分不错。
然而,影棚建好后却赶上了11月天气开始转冷的季节,生意一下子转淡,棚里的空调又没能装,而要到第二年5月天气才暖和起来。
吴俊声几乎把之前的钱都投入了进去,加上长时间的内耗,自然一派遇到了第一个危机。他说:“那一块大棚很失败。”
但是,他很快又振作起来了,听取别人的建议,把店面从巷子里搬到了武汉最繁华的街道。这下,武汉爱美的年轻人几乎都知道“自然一派”了。
吴俊声说:“一个月(营业额)有20多万,这在当时已经是一个奇迹了。”
前面亏空的钱也很快就赚了回来。除了他自己,另外还请了六组摄影师,规模不错。
好景又不长。这一次遇上了新店面所在的中山大道改建,修路的影响让生意一落千丈,后来更是被责令20天内无条件搬走。
吴俊声说:“那时候刚把之前的漏洞补上,刚把品牌打响了……”
生意还得继续,他又把店面搬到了民众乐园,这里的摄影公司扎着堆,竞争激烈,“自然一派”的生意不如之前好;无奈之下,又创办了一个“女仕春秋”的品牌,专攻内景拍摄,生意还没怎么开始,所在的商场接连出了种种变故,直接关张,连带着他的店也歇业了……
恰好赶上2002年父亲做了一个手术,吴俊声也就回温州了。
加上之前的读书时光,吴俊声在武汉总共待了十年,其中七年的创业生涯里,他总共换了七个地方,几乎年年都在搬,实在是折腾得不轻,钱没怎么赚到,却落得疲惫不堪,辛苦一场。
“十年抗战,两手空空。”现在的他,坦然地自嘲往日时光。
对“自然一派”,他依然感情很深,发布于2011年的第一条微博,帐号名字叫的是——自然一派-吴俊声。而这时,已经距这个品牌的消失有好几个年头了。
温州商人
一场生意下来,看似并不成功,事实却又好像并非想象中那么不堪。
身为温州人的吴俊声自嘲并不是一个优秀的商人,但至少,他成功塑造了“自然一派”这个品牌,让它成为当时的武汉市场上当仁不让的写真品牌领军者。甚至他离开武汉的时候,“自然一派”每个月的营业额仍然能有十五六万。
他只是觉得不太如意,没有完成进一步做大的梦想。他跟别人讨论其中的原因,甚至宿命般地认为是命运一直在跟自己开玩笑。事实上,的确有几次的变故是自己不可控的。但他也总结出了另外一个层面的原因——
“为什么在这个行业做得这么痛苦?因为我是搞技术的人。你看看,全国的人像摄影十杰几十号人,生意做得成功的廖廖无几。真正的生意人是逐利的,但我不是真正的生意人,总想着把艺术跟生意结合,总想名利双收。”
尽管没有实现预想的目标,但作为温州人的他,在某些方面倒也十分有头脑,至少当年,他曾引得《三联生活周刊》、《亚洲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都争相对他进行报道呢。